《借我一生》讀後感

此文獻給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一書。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還是高二那年,整整一個月,哭著讀,一遍又一遍。那是只覺得這書太悲苦……

後來的日子,再也不敢去讀這本書了,常常看著書,不打開,就已經淚流滿面。後來有朋友問我這本書怎么樣,我總是告訴他,這書太悲苦,不要去讀……

今天我重新翻開這本書,竟不知不覺讀了下去。沒有了眼淚的作陪,心裡卻難過的不由自己……

我驚愕得發現,自己竟然不會去哭了。許是頻繁的苦難和故事的結局早已深入人心,我麻木著,竟不覺得難過。可苦澀卻久久游戈於唇齒,停駐於窗前,望著我,望著歷史……

看著此書,竟覺得自己有幸,處理著這世界的垃圾,不用消受。

於是,我只想安心做事,不要有後顧之憂。因此,重重的後顧之憂,密集的追殺腳步,恰恰是我們生存意義的寫照。

無聲遙遙相照。蒼茫里,依著高樓。

如果說,災難中的受辱無法動搖我的人格,那么,災難後的人格必然鼓勵我拒絕受辱。災難的經歷使我看輕災難,這便是人格的二度自立!

余秋雨的這句話,一直是我無法直視的話。身居鬧市而自辟寧靜,固守自我而品嘗塵囂,無異眾生而回歸一己,保持尊嚴而融入人潮。

世俗的髒言惡語不可忍受,我拂袖而去,不理會一切的人間萬象。

於是,我原本是尋常之人,倒也來場孤獨相隨,清高自傲。

於是,這種不是自閉的孤獨,成為我辜負世界的盾牌。一切熱鬧成為我若有若無的距離,我難以融入四周喧囂的城。

我走不出的病態,恰是名譽和寂寞之間兩廂淡漠的結局。我詩化的悲哀,恰是尊重和質量的自然外化。於是,美便產生。

可惜,我要的美並不局於此。於是我開始自我尋找,是在聽到這吶喊後的搜尋。

最後,我只尋到這寂寞的人,寂寞相伴相隨……

於是衰老如同寂寞,殘酷得讓人類擁有。我厭倦著衰老,卻突然明白,寂寞相隨。血液竟然也變得發黑……

承諾於天:借我一生,定不相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