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書筆記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注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裡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獃,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

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週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

父母要那么多的錢乾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周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

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裡也會含著淚的……

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蕩!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裡去。論語中有那么一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況。那么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么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拚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裡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裡哭哭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已去再怎么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常我們都在學校里,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裡的短暫時間裡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於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嘆先賢的聰慧與睿智。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

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