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民族團結小故事作文1500字

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離亂,是各族人民之禍。小編收集了我身邊的民族團結小故事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身邊的民族團結小故事

“姐姐,中午不要做飯了,到家裡去吃抓飯。”那仁和布克牧場布德恩江村民努爾巴哈特來到鄰居托爾根家,邀請她去家裡吃飯。 “鍋里的蒸餃就快熟了,端上一碗帶給孩子。”托爾根搓著手說。 那仁和布克牧場布德恩江村,有兩戶村民結鄰19年,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結下了親如一家的情誼。

今年50多歲的托爾根是蒙古族,與她家一牆之隔的就是她的哈薩克族妹妹努爾巴哈特家。

1996年,托爾根一家從伊克托里村(牧業隊)搬到布德恩江村生活,看到搬來了新鄰居,努爾巴哈特熱情地前去打招呼,晚上還邀請託爾根一家到家裡吃飯。努爾巴哈特的開朗、熱情讓托爾根心裡暖暖的,她打心眼喜歡上這個哈薩克族妹妹。

你幫我打草,我幫你放牧,每年6月初至9月底,托爾根會和丈夫回到牧業隊放牧,努爾巴哈特家的牲畜全由托爾根家代牧,托爾根家的10畝草場到了打草季節,努爾巴哈特家會幫忙打草,多年來,兩家人已經形成了默契。

1996年,托爾根一家從牧區搬到布德恩江村定居,就住在米熱木汗家隔壁,托爾根在村里認識的第一個人也是米熱木汗。從那時起,無論誰家打草、放羊、蓋房子,彼此都會搭把手。

讓托爾根記憶最深的是20xx年她與女兒去青海省看病,米熱木汗幫她照看了十幾天牲畜。那年,托爾根的老公去世兩年,托爾根和兩

個女兒相依為命。走時正值冬季,天寒地凍,托爾根將家裡的牲畜都交給了米熱木汗。

托爾根一走十幾天,米熱木汗和妻子每天餵過自家的牲畜後就到托爾根家幫著餵牛、餵羊,不僅如此,米熱木汗還和妻子將托爾根家裡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托爾根說,當她和女兒回來時,看到院子裡乾乾淨淨,房子裡爐火燒得正旺,一下子從外暖到了心裡。沒想到米熱木汗和他的妻子把她家當自己家一樣操心,感動得熱淚盈眶。

為了向米熱木汗一家表示感謝,托爾根買了禮品送到米熱木汗家,還做了一桌豐盛的晚餐。

托爾根說,米熱木汗和他的妻子為人正直、脾氣好、愛幫助別人。18年來,米熱木汗沒有因為她和自己不是一個民族而疏遠她,在她心裡,米熱木汗就像是她的親弟弟。

米熱木汗一家四口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收入4000元左右,是村裡的低保戶。

托爾根家搬到米熱木汗家隔壁時,米熱木汗由於對牲畜養殖沒有經驗,家裡僅養了一頭牛。於是托爾根幫助米熱木汗發展養殖,牛羊產羔、預防疾病等都是手把手教。

20xx年,米熱木汗的大兒子考上了大學,需要6000元學費。米熱木汗東拼西湊還差一千多元,托爾根知道後主動送去了一隻羊,解決了米熱木汗的燃眉之急。

米熱木汗說,當時托爾根帶著兩個女兒生活,經濟條件也不寬裕,就沒向她開口,沒想到托爾根主動幫助了他。這件事他永遠都不會忘記。

如今,每到夏季放牧時,米熱木汗就將牲畜交給托爾根幫忙代牧。秋天打草時,米熱木汗總會幫著托爾根打草、拉草。

現在,托爾根家蓋起了紅磚房,米熱木汗家的牲畜也發展到了30多頭只。

布德恩江村主任烏蘭夫說:“布德恩江村常住人口90戶,蒙古族和哈薩克族戶數相當。托爾根和米熱木汗兩家互幫互助的事全村家喻戶曉,要是全村的人都能像他們兩家一樣,那將是非常美好的事。”

第二篇:我身邊的民族團結小故事

我們偉大祖國,是56個兄弟民族共同組成的命運共同體。從歷史上看,雖然我國各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情況各不相同,但總的方向是匯聚成為統一的中華民族,都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一員。正是由於國家的長期統一,以及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緊密的經濟文化聯繫,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鬥爭中結成的休戚與共、相互依存的關係,把我國各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與祖國的命運連在了一起。 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自秦漢開創我國大一統的格局以來,統一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歷代王朝的統治者,不管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認同自己是中國境內的民族,都以統一中國為已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所以,往往爭鬥是為了統一,統一後又致力維護統一。新中國的成立,不僅使中華民族贏得了失去百年的獨立、自由和尊嚴,更開啟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榮發展的新紀元。正是有了這“好大的一個家”,13億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了這“好大的一個家”,56個民族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榮。現在,各族人民正在偉大祖國的懷抱中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中華民族正在祖國的繁榮昌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偉大復興。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了一個道理: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離亂,是各族人民之禍。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個民族的生存發展、繁榮進步,首先取決於國家的命運,取決於國家。

以下是幾個體現民族團結的故事:

1.和親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係。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讚。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鏇和歌唱。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

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進藏的民間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今天人們把文成公主譽為最

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唐太宗貞觀12年,松贊乾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乾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讚慕不已,他在

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對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

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

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而遠嫁,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乾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3.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故事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孝文帝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為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惱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裡,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裡。諸位認為怎么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