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與實現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須藉助知識的積累。這傳達出一個普遍的道理,夢想的實現有所憑藉。史鐵生所言與之契合。

莊子夢想獲得逍遙的境界,在《逍遙遊》中論述了鵬的遷徙;列子的飛行需要憑藉外力,他的夢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因為一個人的成功必須有所藉助。

王羲之藉助瀟灑暢快的行書字型和令人酣然的酒意寫出了《蘭亭集序》,莫言立足於中國傳統的土地,用獨特的中國風格寫出了被世人稱道的著作《生死疲勞》。

如果沒有地圓學說和航船,麥哲倫如何環球航行?如果沒有中國古人對丹藥煉製的知識,如何研製出火藥為資產階級打敗騎士階層創造條件?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見,史鐵生所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夢想的實現過程中,人這個主體發揮了主導作用,人除了藉助客觀條件,更應將條件轉化成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憑藉,發揮主觀能動性。

林語堂曾在福建一個小農村求學,是父親“長大後一定要讀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導讓他走向世界。雖然家庭背景不如他人,林語堂始終默默地堅持學習知識,他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追求,成為中國近代文學大師。被譽為大地深處歌者的美國詩人蓋瑞,幾十年間學習中國儒學和日本忍道,使他知道如何在一個繁華的世界中平息心中的浮躁。

他們是在藉助的基礎上發揮自身能動性的典型。

一張地圖,即使有詳細的圖例、精確的比例尺,也難以帶它的主人週遊世界;一個國家的法律,無論多么公正,也無法避免犯罪事件的發生;即使是我們手中的憑藉:或書本,或筆墨,都無法實現我們的夢想;因為只有實踐才能有實效。

我們需要藉助作為基石,我們需要實踐乾出實事,我們需要人的能動性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馮驥才說過,一個人的成功,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跑出多少路程,在這個過程中,藉助、實踐、能動性是三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