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應順應天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儒家經典中提到的“教”是指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而道的原則指順著本性行事。而如今的教育,在我看來,怎么那么地“逆道而行”呢?

近一兩年,湧現出樂各類“教育名人”。如“虎媽”,她用魔鬼似的教育培育出了一個頂尖大學的孩子,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但我們若細細“品味”這種教育方式,便可發現這樣的成功的代價有多大。她對孩子不尊重,不信任,嚴定家規,辱罵更是家常便飯,試想在這種缺乏信賴和起碼的人格尊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么能夠變得自信、寬容、公正呢?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潛在的,“虎媽”在關注到孩子成績的同時是否也關注到了呢?人們在效仿的同時,是否也應該考慮一下後果呢?

都說強扭的瓜不甜。強扭之後,瓜或許照樣長得份量十足,但這甜味是否保留得住呢?“狼爸”要求他的孩子絕對服從於他,據說到了出遊需制定具體到每一分鐘的計畫的變態地步。試想哪一天狼爸不再提出要求,孩子們還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嗎?

對於這些將孩子狹隘地囿於自己教育思想的圈子的方式我實在無法持贊成態度。前人在“循其道”這方面實在比我們做得好。其貌不揚的郭橐駝深諳種樹之道,“順乎天性”是也。那些有著強烈的控制欲的人總是過於殷切,今日搖一搖,明日抓一抓,雖曰愛之,其實害之。種樹如此,育人亦如此。而庖丁也知“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其刀使用十九年,依然“若新發於硎”。在教育中我們是否也可以更自然些,給孩子們相對自由的環境,給予尊重、信賴與欣賞,同時注重因材施教,講究循序漸進呢?

試看今日教育,強硬的手段,填鴨式的灌輸,孩子們又怎么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幸福呢?當然尊重個性、給予自由的學習環境並不等同於溺愛。對於懶惰的孩子嚴格要求適當提醒是好的;若一味放縱,其後果也是不堪構想的。“貓爸”溫和、民主,又不放棄原則,這才是他教育女兒成功的秘訣吧。

成功的教育是教育者能夠找到孩子的天性熱愛所在並加以塑造培養。教育不是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是讓教育者與孩子一同享受教育的過程。所以我們期待教育的春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