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情感

我們常因情感而美麗,卻也常因情感而視眼朦朧。如古代那個“智子疑鄰”的人,又如認為“鄒忌美於城北徐公”的那個鄒忌之妻,再如常說“孩子是自己的好”的人。這種因情感親疏,而造成的認知上的偏差,若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無疑是可笑的;若發生在舉賢任能的政治生活中,則必定是可悲的了。

因為這種偏差,尤其是主觀故意“以情感影響了認知”為理由專門造成的偏差,使官場充斥任人唯親的風氣,造成“有賢不知,有賢不舉”的局面,進而使“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變成“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鬧劇。並且造成上下國人,日以“聯絡感情為當務之急”,致使酒店桑拿等奢靡產業昌盛不衰,致使送禮之法“從金錢珠寶,到豪宅別墅,從春藥美女,到學歷文憑,從寶馬香車,到學識虛名”層出不窮。

如何校正感情,改變這種局面呢?

有人建議,加強道德修養、理性修養,用道德的自我約束力校正情感偏差,用理性認知駕馭感性認知。但是,沉睡者易醒,假睡者難叫。畢竟,道德理性像祁黃羊那樣“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這種方式既不能保證人人都是理性道德的,更不能保證人人時時都是理性道德的。誰知道堅強的理性衛兵何時突然打盹呢?

有人建議,建立“舉賢責任制度”。即誰舉薦誰負責,如果被薦者“行污其職”,則舉薦者亦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據說這種制度在秦漢之際就已經產生了,歷代沿用,到了明代更是將“舉薦不潔”的處罰加重到剝皮囊草的程度。但是後人也未見明朝吏治有怎樣的清明。究其原因,“舉賢責任制度”雖然可以增加薦者的謹慎程度,卻也形成一旦舉薦,死命相保的朋黨風氣,形成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產業。

有人建議,取消一人或簡單幾人說了算的舉薦制度,用選舉制度代替舉薦制度,用眾人理性去校正一人或少數幾人的情感認知。這種建議的確有些創意。

我不知道這種方法能否奏效,但我相信,歷史上人類求知的代價都不會白白付出的。我們從摸索中走來,一定能夠克服這種人類自身的弱點,否則,人類何以自稱“地球生命的靈光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