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半個智者

常識,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應該知道的一些生活常識,道理。比如,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等等。常識的多少,從某方面來說可以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也就是“人品”,而理論,則是具有某方面權威的人所發表,有一定意義的言論。

由此看出,做一番理論不是人人都可以,但常識是人人都所必須具有的。

改革開放之後,因為有了大躍進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經歷,許多人閉口不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而如今,物質條件的提升,卻並沒有帶來精神方面的進步,反而有所下降。人們仿佛要彰顯自己的才能出眾,與眾不同,開始“侃侃而談”,話講的漂亮,但事情做得不利落,導致各種理論層出不窮。伴隨著通訊的發達,那些不切實際的理論大行其道,有些人應接不暇被這種理論所左右,漸漸走進錯誤的深淵。

全國首家“大學生道德銀行”在南方某學院的粗創立,可以近似看做是一種理論的實:道德可不可以量化?我想這家到的銀行的初衷是好的,以鼓勵更多的人去行善,可這恰恰忽視了道德這一價值是不可以以人為進行衡量的。道德銀行的做法可能會導致一些人為了道德而道德。但寧可不做事,也不能做一件不道德的事。那么,做一件道德的事與做一件不道德的事,讓你選擇,會選什麼?根據每個人應有的常識,應選前者,這樣就夠了,並不需要去到道德銀行開個戶,存個款什麼的。可見,常識對於我們的多數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問題來了,理論就不重要嗎?其實不然,正確的理論相當的重要。理論相當於方向盤,而常識則可以說成是交通法規,交通法規定的再漂亮,也擋不住因方向盤的失誤而導致一個人的離開。

一個人若能堅持常識,不跟著別人胡說八道,他就可以算是半個智者了。普通人與智者的差距,往往就在一言一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