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味衝突

國人的節日如同過期的麵包,也許出自上等面料,也許光鮮的油色耀顯出依然活力的營養價值,但生產標籤上的日期總跟不上國人的步伐,國人走得遠了,它的保質期無人關心。

真的是漂洋過海而來的風情更適宜中國如此“水土流失”的國家嗎?如今的文化根植遠不及鄰國的小片土地。我們也許意識到,並正焦慮地嘆望著沙化般迅速的文化流失,但我們也只能嘆望著腳下不斷銳減的“土地”。

“中華情結”一直以來是有的,因為中韓端午之爭引起少數人振奮。可惜好像只有在那一刻,些許人突然停下手頭的忙碌,或驚異或不解或作不可思議的皺眉狀——是什麼時候韓國人悄然吃了我們的粽子,划走我們的龍舟?只是在那時,幾秒鐘的停駐。末了,繼續埋頭忙碌自己的事。是為預定情人節豪華餐位而焦頭爛額嗎?

洋文化的衝擊像是迎面而來的大浪潮,退卻後,遺留的是珍珠是貝殼抑或是石子,總之,中國人一併納收。而國人的承載能力遠超出外國人的想像,我們爭相揀拾,不惜代價。於是我們手拿玫瑰,衣身斑斕,裝點似過分花哨的聖誕樹,想像自己沉浸在異國風情的濃郁時尚中。身邊所淡化的,正是在我們念念不忘中漸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當然,這不是洋文化的過失,文化之間存在的衝擊並不能否定它們的價值。任何文化都需要在一個最適宜它的土地滋長蔓延,理所應當。而新式浪潮更應當是生活的裝點,不是壟斷傳統文化市場的競爭者。

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人,應該不是會大張旗鼓慶祝西方節日的盲目跟風者吧。站在文化之間,竟覺可笑。若是真的敬慕聖誕老人式的慷慨,不如慷慨拾回那一抹實在的中華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