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

所謂國有國風,家亦有家規;國亦有國風,家也有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是每個家庭變現出來的特色,我們在王豫的《蕉窗日記》中就已經得知了古人治家的重要性,他說道:“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當然,這對於現代家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無家不成國嘛。

古時,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因為“忠”為其岳家家風;曾國潘以“勤”為人生第一要義,自然,“勤”便為曾家家風。近現代中,有的家庭和睦相處,相夫教子;有的尊重道德,一善先行;有的珍惜親情,寬人律己……想林則徐便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檢”便為其林家家風。

宋代丞相司馬光的子孫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持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之子”。這都是在“有德者皆有檢來”“檢以之名,侈以自敗”的家風下促進形成的。

我家的人不知司馬光為誰人,亦不知《訓儉示康》,卻也不謀而合的要求家人要“檢”。從李紳的《憫農》中我們體會到勞作的艱辛。父母也告訴我們血汗錢來之不易,不能大花手腳。有些可買可不買的東西,儘量都選擇不買,就像一些花俏而不實用的東西。母親常說,家裡人多,一塊錢都要扳開來花。他們說華而不實的東西是沒有用的,中看不中用,浪費的不僅僅是錢。其實不是只有在一個家庭里才這樣強調的,商家公司也是如此,必須要精打細算,用最少的錢買最多最實用的東西,不然,即使你擁有百萬身家,終有一日也會一無所有。父母不讓我們花過多的錢,也是想讓我們自強自立,不要有太多的物質需求。某任美國總統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可是他的兒子有一段時間卻是一邊找工作,一邊靠國家救濟金過日子的。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與我的姐姐也不例外,我們都喜歡漂亮的衣服和鞋子,但我們卻沒有驚艷的衣服,穿著也沒有讓人羨慕過。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現在還不需要那些艷麗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且漂亮的東西一般都是不耐用的,沒那么幾天就要換掉,還不如要些可以穿個半年一年幾年的呢!就連為我們操勞的媽媽也沒有下過狠心買過些奢侈品。

母親沒有固定的職業,家裡的經濟來源都是父親。父親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辛辛苦苦。可他心愛的卻風雨無阻,一如既往的仍在兜售它的商店裡。我並不知道它是什麼,只聽起過媽媽說爸爸當初拼搏也有一份是為了得到它的原因,說爸爸愛到如痴如醉,恨不得日日夜夜摟著它。可當我向爸爸詢問它,問他為何遲遲不去把它買回來的時候,他卻說:“又不是什麼國寶,不就一些看得用不得的東西,華而不實,那么貴重,要是讓小偷偷去那還得了,可是哭都沒有眼淚的嘞!”聽著話語,似乎是嫌棄了它,可我卻感到心酸,因為我知道他的心裡其實在流淚,他只是在堅守我們的家風,給我做榜樣。然而,這股節儉之風,帶來的卻不僅僅是陣陣清涼。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魂魄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金纓也說勤儉為治家之本。我家的家風是自然形成並傳承下來的。無需強硬的文字約束,就算各代人的思維不同,也從未打破過這種風氣。

家風,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風氣,在時代的進步下,也要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