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餐桌,是對受助者溫柔的呵護尊重,卡通動物,乃保護自然的活潑形式。此二者雖方式新穎,構思精巧,卻仍於無意中將公益定位局限於純粹的給予。而第三則中,助人者與受助者之地位不再一成不變。行公益者,並非天生的施捨者,而是將己之善行福澤弱者的同時,自身也在溫暖的善意中得到回報。唯有這樣的公益,才可在熱情的冷卻,時間的洗刷中屹立不倒,終成益天下的大格局。
新栽楊柳三萬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清朝權臣左宗棠一生飽受爭議,卻在新疆被尊稱文襄公,原因無他,只因在駐守邊境時,那位湘臣懷著對楊柳綠蔭的摯愛,以近乎強硬的態度在戰亂後的荒漠樹起了綠色柳行。千百年來,所謂為百姓謀善求利之官數不勝數,但唯有左公柳百年常青。左文襄將公益之事視為雙贏之舉,當他的軍隊在濃蔭下駐足休整時,留下的不僅是赫赫軍功,更有綿延百世的福澤。
公益之雙贏,並非指單純的利益交易,而是在仁善之前提下,讓行善的門檻降低,使之成為人人皆可為之之業。這樣的公益,不需要善人成為聖人,而是讓社會中每一個心中尚有人性底限的公民成為構築樂土的一份子。
“光碟行動,從我做起。”當餐廳中的打包盒愈發緊俏時,這點滴細節所匯聚成的大益讓浪費之現象大為遏制,冰桶行動,點滴關愛。當一場公益行動被升華成全民的狂歡樂事,誰又能說受益者只有獲得資金資助的惠者?行當益天下,此方為大公益;福者續萬世,便可成大功德。打敗怪物的從來不是強大的魔力,而是連續不斷的愛。
現代的信息洪流中,公益一詞似乎被逐漸曲解。很多聲音在嚴厲地要求行善者的道德,無數唇齒對雙贏的公益大加諷刺。殊不知,道德的高地也狹窄,若一味地要行公益不計回報,那公益只會成為華麗的裝飾品,被束之高閣。唯有在寬容的環境下,讓公益所益為所有參與之人,這世上的溫暖才會積水成河,終成大同。
行益天下公,福續萬世澤。願吾輩不為流言所擾,定心作那行真公益之人,若如此,則大美之世,可計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