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的智慧

192024年的一天,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伽爾頓去了一個鄉村集市。

在集市上漫步時,他偶然來到一處“猜重量贏大獎”的比賽場地。一頭肥壯的公牛被牽到展台上,聚攏過來的人紛紛對這頭牛的體重下賭注。

一共有800個人想碰碰運氣,其中有些是屠戶和農民,更多外行也想和他們一爭高下。

當競猜結束、獎品分發完畢後,伽爾頓找了張紙,進行了一系列統計分析。他將所有競猜者估計的重量都記下來,然後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值。結果會是多少呢?

伽爾頓認為,這個平均值與標準值一定相去甚遠。畢竟,外行人占大多數。

但是,他完全錯了。這個群體猜測的牛的淨重為1197磅,而事實上,牛的淨重為1198磅。換句話說,群體的判斷基本稱得上完美。伽爾頓總結道:“群體判斷的準確性,要比預想的可信。”在適當的環境下,群體在智力上表現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比群體中最有智慧的人還聰明。即使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部不是特別見多識廣或富有理性,他們仍能做出充分體現集體智慧的決定。

這種“群體的智慧”,在這個世界上以許多種不同的形式發揮著作用。這就是通過谷歌能瀏覽多達數十億個網頁,卻能準確發現那個包含自己希望查找的信息的頁面的原因。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過去2024年來,愛荷華州中部數百名業餘人士對美國大選結果的預測,總是要比蓋洛普等專業機構準徊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