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關於溝通的議論文【三篇】

高一關於溝通的議論文篇一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宛如彼岸與此岸,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與分離就好像兩岸之間滔滔不絕的江水。要想到達彼岸,就必須建造一座堅固的橋;要想走進他人的內心世界,就必須建造一座通向心靈的橋——學會溝通。自然界中的橋可以用各種石料造成,心靈的溝通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達到。

溝通可以以言相傳

語言自古以來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文字,然而,語言是溝通彼此情感的紐帶,這一點卻是相通的。我們現在學習外語,不就是為了更好地與外國人溝通,更好地認識世界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的話,這都是通過語言這溝通之橋來實現的。聽朋友說話,是溝通心靈的友誼;聽老師說話,是溝通學習的內容;聽父母說話,是溝通幸福愛意……每天,我們都聽著各種各樣的話語,其實都是心靈的溝通,交往的溝通,它使我們認識外界,發展自我。

溝通可以以目示意

有時我們的一個眼神也是與他人在溝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內心情意可以通過眼神這窗戶很好地表達出來,因而以目示意是心靈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一個帶有微笑的眼神,溝通的是快樂;一個含有憤怒的眼神,溝通的是惱怒;一個目無色彩、眉頭緊鎖的眼神,溝通的是憂愁;一個瞳孔閃光,睫毛揚起的眼神,溝通的是驚奇……人生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可以通過眼神與他人溝通,同他人一起體驗人生。

溝通可以心領神會

沒有語言,沒有目光,甚至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如果能與他人溝通,那就是要靠心領神會了,這或者可用一個時尚的詞“默契”來代替。我覺得這是溝通的境界。能心領神會對方的人,必定對對方十分了解,可以用心與心來溝通,能用心來感受到對方內心深處最深層的底蘊。希望我們能非常了解對方,能經常地與對方交心,這樣方能慢慢進入到心領神會這一境界。

不管哪種形式的心靈溝通,都要求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心靈,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接觸對方,感知世界。也可以這樣說吧,真誠、坦然,是彼此心靈間的一座牢固穩定的橋,踏上它,才能到達對方心靈的彼岸。

高一關於溝通的議論文篇二

早上,溫暖的陽光灑在陽台上,灑在我的書桌上。那裡擺放著一盆茶花,包裝地很精美。是我專門為媽媽挑選的紅顏色的,只希望媽媽的心情天天如花怒放,興高采烈。心裡老盼著媽媽明白我的一片心意,主動收下這束花。說真的,我是一個很少與媽媽溝通的孩子,好想與媽媽敞開心扉,說知心話。

我早看到了女兒小書桌上的那朵紅茶花,十分喜歡有時,我猜想:是不是女兒專門買來送給我的?可我不能妄加猜,萬一不是我的,我這個作媽媽的可不好交待呀!還是過些時間再說吧。

媽媽,我明明看見了我桌上的花,為什麼不拿?過幾天,花兒枯萎了,一切都晚了。媽媽,一定要拿起那朵花,不然我的心都要碎了。上天保佑。

這幾天女兒很孝敬我。常常虛寒問暖,給我端茶捶背。我可真幸福呀!可是我總覺得女兒有些害羞,不大愛說話,常常獨自一個人悶悶不樂,在想什麼呢?作媽媽的可真不希望恧兒這樣。哎!

媽媽,一天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我桌上的花仍一動不動地擺著。媽媽,請您一定要讀懂女兒的心。拿起它吧,拿起它吧!我和您之間就差這一步了。我也不明白,“我愛您”這幾個字始終說不出口。

奇怪了,女兒桌上的花都一天了,還是沒動靜。我真猜不著女兒要乾什麼?都怪我平時與她交流少了,親情都疏遠了。我想這花一定有什麼特殊意義,我還是收下它吧!找個機會與女兒談談。我想這花一定是上天給予我的一次機會。想信自己,拿著它不會有錯的。我也不知哪裡來的這股勇氣。

於是,我走到陽台的書桌上。上面有一張“全家福”,我女兒就站在中間,他的笑容甜蜜蜜的。看著看著,我有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想像一家人和睦相處多好呀!我又底下頭,小心翼翼拿起這朵花,突然之間,感覺它芳香四溢。當我抬起頭,看見女兒正站在門口,他笑了,不,他還是哭了,是喜極而泣吧。忽然發覺自己的臉濕濕的。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這花是。

今天,我特別高興,因為媽媽打開了我心靈上的大鎖。我的“愛”終於被媽媽體諒,我也更加了解了媽媽。相信我對媽媽的愛永不失價值,永遠,珍重,媽媽!

高一關於溝通的議論文篇三

溝通是一扇門,那么語言就是這扇門的匙鑰!

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皓月當空,繁星滿天;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那么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鳥語花香的綠洲;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無邊的大海,那么語言的鑰匙便印領著你走向如宗愨般“乘長風破萬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語言在溝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閃光的鑰匙,使溝通直接到達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於親情的溝通。誠然,父母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當子女跌倒時,是痛斥“沒用的東西,怎么搞的”,還是送以一句“這次是有點失策,下回努力”,即會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當子女摘吃了早戀的禁果時,父母們是鄭重聲明:“那不行,絕對不行”,還是先說一句“你的心情爸媽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儘管溝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潔,但語言的表達卻讓溝通的效果不一樣。可見,親情的溝通,要用好語言的鑰匙。

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於友情的溝通。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友人歸來的語言精闢,達到了友情的溝通。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友人便從言語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並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它傳達彼此的關切。友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

恰如其分的表達,利於愛情的溝通。文學著作中簡·愛與男主人公羅伯特早期的認識,便因為羅伯特孤傲的語言表達而困難重重。幸好,簡·愛直接而愛憎分明的語言打破了兩人間的障礙,兩顆相愛的心才得以溝通。

一言以蔽之,請好好運用語言的鑰匙,讓溝通直接到達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