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最初的雙眸

崔方瀚

我們乘舟,在歲月的長河中順流而下,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我們的能力不斷提高,我們的性格不斷成熟。時光荏苒,當年赤腳狂奔的我們如今已經變成了西裝革履的“有為”青年,可那雙如清泉明澈的雙眸卻變得似黑夜般幽暗,掩蓋了我們真實的內心。

這一切,並不是我們所企盼的,不是我們最初所苦苦追求的——我們要尋回最初的雙眸。

達文西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曾兩次遭遇瓶頸:第一次苦於尋找不到耶穌的原型,直到有一天,達文西遇到了那個擁有著一雙清澈見底雙眸的男孩,他的靈感的水龍頭才倏然間被擰開,於是,一個活生生的耶穌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而後達文西又因為苦於尋找不到猶大的原型而再次苦悶不已,多年之後,達文西偶遇一個青年使他再次獲得靈感——令人驚奇的是,這個青年正是當年那個眼睛清澈的男孩,而現在,這個男孩的眼睛已經充滿了猶疑詭譎和霧霾……

由“聖主”到“叛徒”的距離僅僅只有十幾年的時間!是什麼造就了這個結果?是社會嗎?或許社會有著無法推卸的責任,可是我想說,這裡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於這個男孩自己。他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沒有堅守住自己的底線,讓社會的染料在他的世界中肆意侵染,使他的雙眸最終黯淡無光。

豐子愷有言:“看見了社會的虛偽驕矜,覺得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人。”的確,現在的社會中人們的學歷越高,看事物的時候就想得越多越複雜。為了防止自己受傷人們戴上了種種面具和有色眼鏡,將自己的雙眸深深隱藏在厚厚的鏡片之下去打量這個世界,而透過這個鏡片,這個世界也早已經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人們為了這扭曲的虛幻用“厚黑學”為自己打磨稜角,以便更好地去適應這個幻想,卻很少有人摘下眼鏡和面具去直面這個真實的世界。正因為此,有時候面對一個事實,小孩子可以一語道破天機而成人卻百思不得其解。更多的時候,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只因為他們沒有隱藏,未喪本性,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

人的雙眸本是清亮的,只是社會這個大染缸將其污染。若想尋回最初的雙眸,唯有用本性之清流去洗淨眼中之五色,除卻心中之雜念,方可獲得本真的雙眸以示人。

從今天起,讓我們做一個如王開嶺所言的人——“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兒童那樣,咬著鉛筆,對世界抱以純真、好奇和洶湧的愛意”。找回最初清亮的雙眸,用它們去感受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