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庶民的勝利

高子柳

近代從打開國門以後,中國人便強烈地渴望得到世界國家的認同,因此便滋生了各式各樣的情結。“奧運情結”如是,“諾貝爾情結”亦如是,甚至“同日本乾一仗”也是這樣。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對於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解脫。

諾貝爾獎曾經也在中國引發過許多怪異的現象,也折射出了一些社會裡的真實現象,令我們反省。

一、某些人熱衷於傳播“中國作家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故事”

“1968年諾貝爾獎組委會本已決定將文學獎頒給老舍”“沈從文不去世一定能拿諾貝爾獎”“魯迅拒領諾獎”這些荒謬的流言或多或少地表現了國人心中暗含的心理安慰:阿q精神自我戰勝法。可是真正可被證實的提名只有沈從文先生與林語堂先生。老舍的提名並不可以在官方資料中找到,多半則是坊間傳聞;拋開魯迅的立場而言,我不認為在世界文壇的地位能和上面提到的兩位相提並論。從文先生的死是可惜的,但我們並不能以此自我安慰;林語堂先生以《京華煙雲》在1957年被提名,卻惜敗於一位日本詩人,最終也不能抱獎而歸。我以為:作家的水平並不能完全從某個獎項上體現,也不能以此而認為上述幾位作家不如莫言。季羨林先生在他的追憶沈從文先生的散文中這樣寫道:將沈從文這樣筆壇大家的去世這樣的大事與諾貝爾獎這樣的小事相提並論顯然是不妥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文學家的貢獻並不能用某一獎項衡量的想法。

二、社會中從眾心理的又一次表現

周六在書店買參考書的時候,聽到排在佇列前面的那位顧客與收銀台店員這樣的一則對話。“請問有莫言的書嗎?”“您指的是哪一本?”“他的都行。有他獲獎的那本嗎?”“他的書現在大都缺貨,您過段時間再來看看吧。”

我想,這則看起來無比荒謬的對話折射的是現在社會上的盲從跟風現象。因為某個熱點事件某一兩個人會被加以之前十倍,百倍的關注,而關注的人都很像很了解的樣子一樣,具體卻一問三不知。用網路上很盛行的一句話評價就是:不明覺厲。

國內某個入口網站曾經在首頁做過一個關於莫言的調查,調查本身不出彩,反而是下面的一些評論讓我看到以後哭笑不得。有人說:“為什麼編語文教材的人沒有把莫言的文章選進教材?”我笑。還有的人說:“莫言本次獲獎當之無愧。”於是某位村上的支持者提問:“村上村樹哪裡不如他了?”回答說:“誰?”我再笑。這種心情怎呵呵二字了得。我不認為上述兩位在莫言先生獲獎前讀過他的書,甚至說知道這個人,卻又做出了這樣看似深入的老道評價。這樣的評論在網路上不勝枚舉,更幼稚荒唐者猶有。這無疑暴露出了中國當代社會的浮誇風氣,並很嚴重。我認為我們需要改變。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到應該盡力擺脫這樣的風氣。有時候,沉默更好。莫言先生的名字用來評價這個問題顯得恰到好處:莫言,至少莫妄言。子不語,怪力亂神,正是這樣。

三、拋開政治,這是庶民的勝利!

於我,這樣的文學獎項我們應該把它看得少一點政治化,多一點人文化。美,應該是可以穿越時代與文化的。文學,是民族的,也應該是世界的。文學獎和和平獎,兩者標準不同,立場也不同,我認為文學獎應該是去政治化的。如有政治化的因素,因為王小波的事這次文學獎本不可能花落中國。

正如著名的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近年的社論中提到過的:“中國這個強大的力量(super power)正以強權登上世界的各個高點。”很少能見到這份雜誌對中國這樣的稱讚,歷史上也只有美蘇能以“super power”形容,但我仍認為這次獲獎是真實的庶民的勝利,是中國文化界的勝利,而不是國家政治的勝利、體制的勝利。

莫言,證明了世界主流文化界對中國文學的肯定,證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實力。但在這樣的勝利之下,我們仍應該保持清醒,在文化部的控制與刪減下,很多作家仍在為生計奔波,有才卻被打壓。這樣的庶民的勝利,是對中國作家的一劑強心針。在此之後,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優秀作家走進大家的事業,更多的被世界所認同欣賞。

祝賀中國文學,祝賀庶民的勝利。這篇文章只談風月,不談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