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到底

堅持到底

“堅持”一般是指在對的事、好的事上,要持續做到底,搞出名堂來。正面人物代表:居里夫人。她在1897年選定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便終身研究,成果不凡。首先,居里夫婦因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使他們在192024年12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不久,居里先生不幸因車禍去世,居里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志願。之後,192024年,居里夫人又因發現放射性元素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人,她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她在不到2024年的時間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裡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當巴黎建成鐳學研究院後,居里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甚至把夫妻二人幾年艱苦勞動所得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巴黎大學研究治癌的實驗室。她一生創造、發展放射科學,長期研究強烈的放射性物質,直至把生命貢獻給放射性科學。這就是她一生的堅持。她得到許多著名獎項、獎章及各國政府授予的頭銜,但她依舊謙虛謹慎。愛因斯坦評價她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另一位反面人物代表:李比希。他也是位化學家,曾經試著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往裡面通氯氣,這樣就能提取出海藻裡面的碘。但是他發現,在剩餘的殘渣底部,沉澱著一層褐色的液體,收集起這些液體,會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複做這個實驗,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種液體是什麼呢?李比希想,這些液體是通了氯氣後得到的,說明氯氣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氯化碘。於是,他在盛著這些液體的瓶子上貼了一個標籤,上面寫著“氯化碘”。幾年後,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著呼吸,細細地閱讀,讀完懊悔莫及。原來,論文的作者,法國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樣的實驗,也發現了那種褐色的液體。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沒有中止實驗,他繼續深入研究這褐色的液體有什麼樣的性質,與當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什麼異同。最後,他判斷,這是一種還未發現的新元素。波拉德為它起名“鹽水”。波拉德把自己的發現通知了巴黎科學院,科學院把這個新元素改名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關於溴的論文。

從上述名人事跡,我們清楚的知道要效法居里夫人和波拉德, 做學問定要堅持到底,研究出結果。而且居里夫人不但有堅持的心,還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因為居里夫人沒有把價值百萬法郎的第一克鐳據為己有,而是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做醫學研究。波拉德他遇到不知道的會深入研究,於是發現新元素;而李比希沒有深入研究,只是想當然爾,造成懊悔莫及。所以,在學習研究知識的殿堂里,我們要努力做到像居里夫人和波拉德的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