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節奏,慢生活

前段時間在讀者雜誌上看到一篇印度人寫的文章,題目叫“我染上了中國急”。其中描述中國人坐飛機、火車等長途交通工具,總在停穩之前就急忙排好隊,準備下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匆匆的神色,仿佛都在緊張地趕時間。而在北歐卻不是這樣,乘客們總是在車停穩了,開門之後,才不慌不忙地提著行李,悠閒地向門口走去。沒人著急下車,也沒人趕著趟兒,忙別的事。在他們看來,即使趕路,也要享受其間的過程——多花一點兒時間看看外面的風景。給身邊的陌生人一個舒心的微笑,喝一盞茶,看一會兒書,時光就這樣悠閒地從指間輕輕地、慢慢地划過去……雖然沒留下什麼痕跡,就如清風吹開了一片雲,卻著實顯示著一種悠然的態度。

寒假造訪荷蘭,我就體會到了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享受著這種閒適的快樂。在海牙,我們駐留了6天,沒有規划行程,也沒有查詢旅遊攻略,細細地漫步荷蘭的大街小巷,毫無目的,只是隨心所欲地走。這樣的旅遊,自由,純粹,沒有功利性目的。你可以不知道要去哪兒,在石板路上盡情地迷失方向,在各種各樣的小商店前隨意觀賞流連。這裡,每一家餐廳,每一個商店,甚至路燈、長椅都是一件獨特的藝術品,上面刻畫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散發著童話般的浪漫氣息。我們沒有目標,沒有任務,反倒可以盡情地欣賞這人間的傑作了。

走進一家餐廳,伴隨著迷離的音樂靠窗坐下,眼前飄著微微的燭光,聞著烤麵包散發的香氣,聽著身邊情侶低低的細語,用手摸著老舊的、掉了漆的桌椅,心裡感到的是一種滿足,一種快活。服務小姐拿來選單,也並不催促。看著上面奇奇怪怪的字母,我們吃力地用英語點菜,小姐許久才終於明白,對我們相視一笑,離去了。我們於是聊天,觀看,靜待佳肴。在這裡等餐,好像不再是那么汲汲皇皇地感到一種促迫的痛苦,因為你可以閒下來與好友說說話,重新認識你熟悉的人;也可以去發現、探究身邊有些陌生的人。我們可以與熟人分享一些家裡的故事,也可以讓別人分析分析你的性格,從星座、血型這些似乎有些迷信的角度再去觀察一下他人,審視一下自己。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場所,靜靜地聆聽每個人說的話,在北京竟然是一件奢侈的舉動。

食物擺上餐桌,道道獨具風格,十分精緻。儘管量不大,但精巧得讓你不忍下嘴,生怕無情的刀叉會破壞這份美好。我輕輕地把一粒蝸牛送入口中,又輕輕咬碎,用味蕾細細品味溢出汁液的那種融合了香蔥蘑菇的芳醇。味道很純正,沒有味素,僅僅是蔬菜的清香,肉質本身的潤滑,伴著微微的肉鮮,咽下去,依然齒頰留香,讓你覺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美感。在這樣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座餐廳,才能品嘗每一口食物,放鬆地接納身邊的閒適與美好,傾心地感受生活的幸福與滿足。

走出餐廳,天色已晚,月色朦朧。對面的商店已經熄了燈,鎖上門,僅留下隱約搖曳的黃暈的燈光。西餐廳外的一排藤椅上,一位衣著考究的老婦,將頭靜靜地依偎在老翁的肩上,共披一條毛毯,和著清風把酒相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熟悉的鏇律又迴蕩在耳畔,我心中頓生出莫名的感動。

其實,緊張與清閒不過是相對的概念。擁有一顆悠閒的心,具有一種雍容大度的生活態度,那么,即使身再忙,心也可以清閒。慢下來,也許會更能接觸到生活的真諦。這是此行給我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