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給予的高二作文

給予是靈魂是付出,是物質的溫暖,世界上如果沒有了給予,那便沒有了美麗。“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是啊,人生不能依賴別人的給予,而換一面來想,給予卻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關於給予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給予

世上每一件事都需要給予才有能做到,當有了給予這個名詞時,獲得也就誕生了,給予與獲得是一對孿生兄弟,世間萬物有給予就有獲得,當給予消失時,獲得也就蕩然無存了。

我們總想獲得,然而真理告訴我們:有付出,也才會有回報。如果說獲得是天空中的一顆璀璨之星,那么給予便是通天之梯,只有沿著這座梯,才能摘下星。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學會給予,獲得才會張開它看似吝嗇的雙臂,主動向我們迎來。

也許有時候的給予是微不足道的,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曾在二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軍營中發表演講,當時正下著雨,邱吉爾演講完畢後從台子上下來時滑倒了,翻了個大跟頭,二戰期間,一次雨天邱吉爾剛從演講完的台子上走下去不幸滑倒,摔了跟頭,當時士兵沒見過首長出醜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陪同人員驚慌失措,而邱吉爾摔掉身上的泥水,衝著士兵們微微一笑,他對陪同人員說:“這樣我剛才的演講可能會更有效果。”果然,士兵們見首長如此親切,平易近人,肅然起敬,個個士氣大振。

只是一個微笑,卻換來軍隊的信任。或許給予的很少,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如果邱吉爾當時大怒或是指責,結果必然適得其反。給予愛,獲得了愛;給予狠,獲得了狠;給予汗水,獲得了果實;給予懶惰,獲得了空虛。世界就是如此公平,只有給予別人珍貴的東西,才能獲得更珍貴的東西。

天空將密集的烏雲化作甘霖,滋潤了萬物,給予了萬物生命之水,才獲得了一望無際的蔚藍與金色的陽光,美麗的彩虹。

庫柏,這個名字或許有人聽過,她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如果你不是一個出色的戰地記者,那是因為你離戰火不夠近。”確實,榮譽總垂青於那些為工作獻出一切的人。庫柏在越南戰場上拍攝時,不幸踩中一顆地雷,喪身戰場,而當人們發現她時,那雙手卻緊緊地握著滿足鮮血的攝像頭。她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戰地記者。“而他所要的並非榮譽,只是人生的價值,那份為了工作忠心奉獻,為人類事業忠心奉獻的執著讓她收穫了價值。

希望是給予積極進取的人,成功是給予堅持到底的人,健康是給予涵養身心的人,財富是給予勤儉精明的人,智慧是給予用心學習的人,機會是給予準備完全的人。

對著鏡子,你對它哭,它會對你哭;你對他笑,它會對你笑,那么不妨多笑一笑,那樣你也會獲得更多的燦爛。

給予是快樂的

彎彎月光下,蒲公英在遊蕩,象煙花閃著微亮的光芒,乘著夜晚,找尋幸福方向,難免會受傷。

彎彎月光下,螢火蟲在閃光,為人們指引方向。小小螢火蟲,這邊飛那邊飛,象一盞盞小燈籠似的。

靜悄悄的湖邊,蝴蝶翩翩起舞,頭頂上插著各種花的瓣兒,象戴了只花邊帽似的,婀娜多姿。

我曾感嘆,感嘆自然給予飛鳥遼闊無垠的天空;我曾感嘆,感嘆河流給予游魚清澈明淨的河水;我曾感嘆,感嘆輕風給予蒲公英小傘兵靈動的雙翼;我曾感嘆,感嘆皓月給予世界的盈盈月光……

我也曾欣賞,欣賞鷹擊長空的健美與昂揚;我也曾欣賞,欣賞魚翔淺底的和諧與美好;我也曾欣賞,欣賞和風中輕輕飄起的白色的花瓣,我也曾欣賞,欣賞如水月光里夜的靜謐與安寧……

我感嘆自然造物之神奇,感嘆自然慷慨的給予,可我也抄寫以了那一幅幅融融怡怡的和諧畫面。世界萬物如此慷慨的給予使之和諧如此,在我們的路途中是否也想著去給予?

陶竹知先生曾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這是一種博大無私真正意義上的給予,我們或許沒有這么一顆博愛的心,但是我們卻可以學會給予,在生活點滴中捧獻愛心。

給予的快樂,是人生的真快樂,又是有益身心的大快樂。美國作家葉慈夫人,二戰時在珍珠港一家醫院養病,嚴重的心臟病,讓她一天24小時要在床上躺22個小時,偶爾下床走一走,也要有人小心地攙扶。病痛,使她幾乎完全失去了快樂。日軍襲擊珍珠港,這裡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一些人被炸死炸傷。葉慈夫人從床上走下來,去照顧那些死難者的家屬,盡她所能,把安慰給予他們,把微笑給予他們,把快樂給予他們。一天24小時,除了睡眠8小時,其餘時間差不多全用在為別人做善事上。這樣,她沒有時間去想自己的病痛,而工作的興奮與給予他人所獲得的快樂卻悄悄地溢滿了自己的心靈,折磨她多年的疾病也奇蹟般的好轉了。

印度諺語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給予後內心的寬慰何嘗不是一種獲得?一個個愛滋病患者的微笑,一聲聲“老師”的親切的呼喚,何嘗不是這些給予者的獲得?除卻世俗的繁華與浮名,他們得到的是心與心交換的語言,他們得到的是洗盡鉛華真真正正純粹的愛的互換,他們用心靈收穫了一份純粹的“獲得”。

更何況,那些給予者是如此虔誠。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雷莎修女一句話“我在觸摸基督的身體”詮釋了這中間的所有內蘊。它們幾曾要求過“獲得”?

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熱心,自己的善念,自己的技能,給予別人,快樂就會常駐我們的心裡。

給予

從那件事以後,我家的門前便多了一盞燈,每天傍晚亮起,黎明時熄滅。

那時我才上國小,有次貪玩,一直到天黑了才想起回家。家門口有一條長長的巷子,巷子一側是圍牆,另一側只有少量的住戶。那天正好是陰天,天空布滿烏雲,遮住了如水的月光。臨街的幾扇窗戶,透出暗淡的燈光,照在青石板的路面上,留下一格一格的影子。我站在空無一人的巷子口,看著巷子盡頭的昏暗,感覺隨時都會有一個怪獸從黑暗裡衝出來,心中充滿了莫名的恐懼。

驀地,眼前一亮。我被巷子裡的一束光吸引,不是涼如水的白,而是火一般的橙黃。雖然只有小小的一束,在晚風中輕輕搖曳,感覺隨時都可能熄滅,但我卻不由自主地安定下來,一步一步向燈光走去,放緩腳步,再飛快地向前奔去。奔向,我前面的家。

後來,無論我何時晚歸,總能見到它--一盞掛在門廊的燈,它宛如黑夜裡的明珠,照亮過往的行人。春去秋來,日復一日。

終於有一天,我按耐不住好奇心,在黃昏時分,守在那院子口,希望看見那個開燈的人。

“吱呀--”,客廳的門開了,只見一位老奶奶,拄著一個青竹拐杖走了出來,似乎沒看見我一般,嫻熟地將燈拉開了。仿佛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我走了過去,輕聲地喚了一聲“奶奶”,待她轉過身來,我才發現她的眼睛沒有聚焦,是個盲人。我心裡奇怪,便同她聊了起來。

從老人口中得知,她一生無子,老伴已經去世很久,老人十分孤寂。她說自己經常從巷子裡走,知道這條青石板路坑坑窪窪,不熟悉的人,或者小孩,很容易摔倒。尤其是晚上,光線比較暗的情況下。她自己是個盲人,看不見一點光亮,但是希望每一個看得見的人,晚上行走的時候,能看清路面。在黑暗中看見希望。於是,她特地請人在家門口裝了這盞燈。

一位盲人,自己看不見,沒有怨天尤人,卻考慮到別人晚上的行走。老人實在太善良了!我心存感激,決定以後常來這兒坐坐,陪陪這個常給予別人光明的人。

大約一年後,巷子裡突然沒有了燈光。聽媽媽說,鄰居覺得不對勁,某一天撞開了她家的門,她已經安詳地去了。據說是心臟病發作引起的。

再後來,我讓爸爸在家門口,也裝了一盞這樣的燈,傍晚亮起,早晨熄滅。如那個老人,化作光明,永駐人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