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的妙處作文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叫做距離的東西,距離可以讓你獲得,距離又或許會讓你失去。

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記著一次和十八歲的兒子一起出行的經歷,“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所緊閉的門。”這似乎是我們這個年齡段急於做的事——遠遠地躲開父母,拉開距離。當被問及以後學校和工作志向時,便快快地回答:“反正一定不會待在這裡。”我們渴望著距離,似乎像是急於去更廣闊的天空飛翔的鳥兒,可是這鳥兒羽毛尚未豐滿,翅膀也不夠有力,拍打著拍打著,看夠了那天地間無邊無際之後,卻飛得越來越吃力,搖搖晃晃,只想找個地方歇腳。這個時候,距離所給我們帶來的“自由”和“獨立”的甜頭已經吃得乾乾淨淨,留下來的只有獨自面對努力拚搏的苦和孤獨。這樣的距離,是好是壞?是益是弊?可這究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而樂此不疲的一站,這樣的距離帶給我們的是我們所追求的所謂自由和獨立,卻失去了家人一起橘黃色燈光下共享晚餐、歡聲笑語的愜意和溫情。

可倘若是沒有了那份距離呢?浙江市一對夫妻中年得子,待之甚寵,一直到他長大成人,仍然堅持把他放在搖籃里睡覺,成為了“巨型嬰兒”,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一些家長以“我們是他父母”的藉口翻閱孩子日記、隱私,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夫妻間因為“過的太近沒有私人空間”而分開的悲劇數不勝數,等等。距離太近,使人喪失了作為自己的獨立性,失去蘭自己的空間而感到被情感“囚禁”;同樣的,若距離太過,則使親情之中的血淡於水,少了那份與親人和家庭間溫柔的紐帶,逼著你一個人櫛風沐雨,日夜奔波。如此看來,沒有那份距離就如同借著風放風箏,卻始終不肯放手。而距離太大即似線拉太長,以致一扯就斷。這樣的風箏,不是起起落落,徘徊不前,就是肆意飄浮,離開正軌。

如此道理,似乎放之於四海之內皆準。反觀我們的時間,不也是生命的距離嗎?生命的距離有多長,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是壽命的長短?還是活著的年數?我以為,在於心中的體驗和大腦的印象。

周國平曾在《為生命立論》里寫道:“我比你年輕十歲,假定我們將在同日死,即我比你短十年壽但此時此刻,我心中的體驗和大腦中的印象比你豐富得多,你那多活了的十年對於你又有什麼意義呢?”史鐵生也曾說:“我們每個人生來就走在死去的路上,每個人都拿著自己的遺照,慢慢地前行。”我們從生到死,這中間生命的距離,不就是我們不斷逝去的時間嗎。這距離長些,你便有了更大的機會成熟,有了更多的可能積累經驗,幫助你看清世間百態,可相應的,你卻失去了青春年少。若這距離短些,你便有著無限活力,你的未來充滿未知的希望,你有無盡的潛能,可一樣的,你卻少了那份安靜和沉澱。

時間的距離慢慢地拉長,卻不一定更加豐富、厚重。於我們,生命有限,可價值卻無邊。我們完全可以使每天過得更加豐盈而值得,完全可以使我們的生命“物與我皆無盡也”。距離長短,有舍有得,我們不一定必選其一,“君子不器”,何況神秘莫測如生命?而能做好的,只有在近和遠間找到那絕妙的平衡,正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使之不失得無邊,也不得得無度,如此,才算是找到了距離之妙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