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

高三〈15〉班楊忠蓮

淺顯形象的幾個字疊在一塊,讓我們對“木”變到“森”,“人”變到“眾”已不會有耳目一新之感。可是,“木繁森林,人造眾人”這樣的道理又有幾人吃透?

在中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表公布中,我們竟然看到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在環保過程中“不太重要”,甚至“不重要”。

這真是一個泱泱大國國民的可悲!一個人“不重要”,那誰來保護環境

試想:如果你丟了一份紙屑在地上,然後過路的又陸陸續續跟著扔些垃圾在那。一段時間後,你再去看看,當初那片乾淨的地兒會成怎樣?不用說一定是一片狼藉,醜陋無比吧!

多做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假設,當你有隨地污染環境的壞習慣時,不要成為一個污染美麗景區的始作傭者。

既然是人,就應有公眾意識,有憂患意識。不說拯救人類家園這么遙遠的志向,只要求每個人都在頭腦中構思一下該否還自己一方淨土。

當目睹了一場場自然的反擊戰後,我們更應清醒,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這已不是“人有多大膽,地就有多大產”的時代了,更不是“萬物之中,人者為尊”了。“和諧”更要求涉及到一草一木,一鳥一蟲。和萬物平等友好地相處,是我們唯一的明智的選擇。

呼喚並不一定起到多大作用,重要的是眾人當中的個人都能自律。對自己要求高些,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不重要”的環境意識中跳出來,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樓蘭古國被風沙淹沒;龐貝古城被火山吞噬;還有很多古文明城市都神秘消失,這些都是歷史。我們都要以史為鑑,別再重蹈覆轍。

不要猶豫了,不要等到要被宣布開除地球這個“球籍”時才想到保護,那實在是個笑話。我們不要聽那些恐怖的結局,不想讓世界被細菌繁殖後又是動物來統治。

作為一棵樹,就要儘自己的微薄之力來裝點大地;作為大地就應該涵養水土,繁殖一大片根深葉茂的森林;作為主人,就要成眾人之中的先鋒,帶起頭來,動起手來,創造一片藍天。

我們定能做到的,因為我們不再猶豫,我們要極力拯救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

人、從、眾;

木、林、森。

點評:

優點:習作妙借漢字構造“木”到“森”,“人”到“眾”的變化過程,形象詮釋“保護環境,只有每一個人行動起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一道理。標題新穎,語言簡潔,論述有力,審題準確,主題鮮明突出。

不足:部分詞句有欠推敲,論據稍顯單一,影響了習作論述的深度。(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