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有’里,竟無所不包含了!

陸志澄 02

這種漢堡包變肉夾饃的戲法見得多了。實際上喜歡用這“尊王攘夷”的法子的不單單只有中國:韓國就硬生生搶去了中國的端午;日本明治時期也搞“和魂洋才”,不管怎么畫皮,終究有一點是不會變的:我是“正統”,你是“蠻夷”,凡是你搞出來的東西,總得順著我定的“國情”走,比如左宗棠李鴻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如果實在同祖宗的四書五經牽扯不上聯繫,總也能從三墳五典之流中間考證出一些“漢堡包”來——這不就是這些新聞眼中的: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嘛!

可是文化萬萬不是給人這么用的,總要刨歷史的墳頭在眾人看來的確是件很無趣的事情——連路都不看,千里迢迢跑到歐洲去,把人家的祖墳也要挖出來看看的行為尤甚。

你不知道《赫芬頓郵報》自然不是你的錯,你可以去百度;百度會告訴你這個報紙是個“聚眾部落格”;換句話說,就是胡扯一氣怎么能賣怎么來。

同樣你也可以百度到4月8的那一版,別人主打的是綠色食品和塑膠降解,而漢堡包那段完全是湊字數的吊車尾新聞。

從中不難發現,我們在應該注重的科技型和套用型新聞沒有人關注,反而在這種給臉上貼金——但是漢堡包實在連貼金也算不上,充其量是貼肉餅——的垃圾新聞上大作筆墨。妄圖用別人的不經之言推論出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實對我們文化的實質沒有任何有益效果,反而白白見笑於人。這豈不是對《荀子》“諂媚我者,吾賊也”最好的諷刺嗎。

新聞人早已不是第一次拿這種文字廢料來抖出來出醜,前兩年無中生有搞出過哈佛的校訓,連西點軍校都被學雷鋒了。這次明明知道中國的肉夾饃同漢堡包八竿子打不著,依然選擇人云亦云、絲毫不加考證地把別人的邊角料往自己臉上貼——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我們的‘有’里,竟無所不包含了!”

中國文化不需要那么多外來的貼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自己發明的當以此為傲,不是自己的東西也犯不著去強取豪奪。

麥當勞不會因為漢堡包是你中國發明的就給你交專利費,中國肉夾饃攤子也不會因此對外銷路大開。強行讓漢堡包認肉夾饃為祖宗的事既無利,又無義,在自家裡也沒幾個人會看,出了國門這就像朝鮮的核彈一樣為天下笑;“問渠那得清如許”,治理當下混亂的信息傳播機制,還得從新聞源頭上下功夫——希望我們做新聞的一小部分人,早日改掉拿這種垃圾食品充門面的習氣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