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梟雄!——讀《三國演義》

奸雄?梟雄!——讀《三國演義》

讀三國,許多人都會佩服諸葛孔明的絕世智謀,讚美劉玄德的仁義胸襟,樂道關雲長的義薄雲天,遺憾周公瑾的英年早逝,因為他們似乎都是小說家筆下的正派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但我卻偏愛那位素來被冠名以奸詐、狡猾、生性多疑的曹孟德。

京劇臉譜中常用白臉畫曹操,象徵奸猾小人,我不以為然。身處同樣的亂世下,各自用計,各自爭奪,憑什麼諸葛、周郎便是智謀無雙,而曹操便是狡猾之徒?曾有人嘆:劉備梟雄,曹操,乃一亂世奸雄。我非要找出些證據,為他洗刷這冤名!

論智謀,諸葛亮是絕無二話的天下第一軍師,但戰場用計,揮兵雄才,曹操絕不是泛泛之輩,否則諸葛亮也不會把“詭計多端”的曹操當做人生一大對手;曹操對役袁紹,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又怎么會是偶然?

論胸襟,劉備仁義,不肯為自己的雄圖大業做出一件有違道義之事,不忍傷害一個無辜百姓,因此人心所向,這是必然,與之相比,曹操的“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確實令人寒心,但要成就一番霸業,又如何能只靠慈悲之心籠絡來的人心呢?況且他的胸襟體現在不一樣的地方。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曹操對人生短促,而戰爭任然頻繁、大業未成的感嘆。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是曹操對賢才的渴望、賢者的熱誠。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對全天下的賢者發出了熱切的呼喚。

清代張玉谷說得對:“此嘆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之詩。陳沆也指出:“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

論愛惜人才,關羽的“華容道義釋曹操”不是最好的證明嗎?大眾都讚嘆關羽忠肝義膽,“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名利財富美色所誘,“過五關斬六將”也要重回大漢,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若不是曹操肯容人,有雅量,量關羽多么勇猛無敵,在危機四伏的曹營里又如何能安然無恙?更不用說放虎歸山了。如此,在勝負已分,應絕後患之時,關羽才甘冒軍令狀之脅迫,義釋曹操。

追隨曹操的大將更是多如牛毛,只是如此梟雄,未在其有生之年完成霸業,令人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