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夢》

文人夢

最近,收到一個朋友的信息,訴說了他最近寫作的困惑,“我最近寫的少,也寫的累,而且,總寫不完就放棄了,主要總覺得跳不出以往,總覺得沒有更新的主題思想去闡述,更覺得文字不能說明我的情感了。”

他的這種困惑相信很多愛好文字的人都有,而且我還深有同感,有時一旦陷入某種情緒,思緒就很難快速地調整過來,有時,總會有莫名其妙的愁緒折磨神經,不是說自己喜歡去胡思亂想,有時就是什麼也不想,這些情緒也會自動找上門來,讓你精力和體力完全透支。

很巧的是,收到他的信息之後,一個朋友馬上又在網上逮住了我,因為我為一個愛好文字的人整理文章資料,需要接收一張照片作宣傳,怎么也收不到,只好上線接,可是,還是花了好一陣時間,好不容易把照片接收過來,準備發到論壇,卻怎么也傳不上去,還當機,把我弄得精疲力竭,他也在網路的另一端急得冒火,還好,最後終於成功傳上去了。

我也正好在接收這個檔案的過程中,被那個逮到我的朋友上了一課,我也和他聊了幾句。

“看你成高產作家了。”

“沒事就寫,上線接一個檔案就被你抓住了。你怎么不寫?”

“我沒什麼可寫的呢。不過離生活太遠不好,因為太遠你回不到生活中來,而人總有一天是回到生活中的,你不可能成為另外。”

“我也食人間煙火,你以為寫文章就不吃飯了。”

“但你的思想游離於生活之外。”

和這個朋友隨意地說著,因為時間很緊,每天得看很多稿子,然後匆忙再見。

我承認他的一片好心,希望我不要把太多精力沉浸在文字里,但是對於一個文字愛好者來說,讓自己的思想只在現實里漂游似乎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知道這是什麼書上看到的句子,“賞花宜對佳人,醉月宜對韻人,映雪宜對高人;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尋樂境乃學仙,避苦境乃學佛。”想必這些句子或多或少也能代表某些文人的心態,或許大多數人也有共同點的吧。

古往今來,凡文人墨客,見四季更迭,景致翻新,總有說不出的喜悅或憂傷,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但凡好篇章,大多離不開自然造物之功。而今天的作家,在高高的鋼筋水泥澆灌的房子裡,在閃著魅惑光芒的液晶顯示器前,不知道還能有多少情懷可以抒發?而面對污染日益嚴重的大自然環境,又有多少能能夠找回當初清澈的記憶?

於是,有人慨嘆如今優美的散文隨筆越來越少,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你怎么能苛求那些呼吸尾氣、承受噪聲的都市人通過養一盆可憐的滴水觀音,就能把它當作原始森林,你怎么能夠讓這些城市作家們,能永遠保持敏銳、善感、赤子情懷,讓他們頭腦里自然全部流淌的總是詩?

然後又有人說當今社會科幻、魔幻、玄幻大張旗鼓、大行其道,這就更加可以原諒和理解了,試想離開了美麗的大自然,除了讓作家看見社會的畸形發育、野蠻膨脹的“想像力”以外,作家們還有什麼可以思索和回味的呢?

你看,我們都很羨慕在“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時候,中國最早的文人——孔子和他門下的弟子們,呈現出與大自然完全和諧統一的狀態。他們赤足行走在鄉間小道上,呼吸著純淨的空氣,雙目澄明,因為季節更替的喜悅躁動。他們會穿上嶄新的袍子,到河邊沐浴,唱著歌回家,手舞足蹈像一群瘋子。感受自然賜予的歡樂,塑造了一個心靈快樂的孔子,在幾千年前的神采飛揚依然流傳至今,雖然當時不被人理解,但是在今天的我們回想起來,那一切美得如同一場夢,孔子的時代真的如同神仙生活的時代一般,乾淨純粹,那是心靈完全的自由和放鬆。

然後到了“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的上林賦的時候,皇帝把他喜歡的自然景觀通過跑馬占地圈起來,然後命令大批的文壇精英聚集於此。大賦洋洋灑灑,鋪排華麗,天空中依然有鳥兒飛過,但是空氣里已經充滿了富貴的味道,自然的美好開始變味,文人心中追尋的美好也開始變味。

到王摩詰的“行到誰窮處,坐看雲起時”之際,人與自然的實地接觸繼續大面積縮水,王詩人和當時的儲(光羲)詩人、裴(迪)詩人等等,都有了自己的“別業”,儼然一位莊園主,還見四時花開花落,場面卻比西漢皇帝小了許多。

隨著此後種種的社會發展演變,到明清兩代,正大肆修建的園林(修的是從宋朝以來大大小小的舊園林,建的是明清時代墨客騷人的新園林),其實就是最能代表我們中國園林形象的那座,今日我們所能見到的蘇州園林。園林,講究的是移步換景,在儘可能小面積的土地上,擁有儘可能多的景致。山是假山,水卻不是活水,但那些綠色不是假的,也多虧這綠色,讓園林和自然,總算有了藕斷絲連的關照。我們也因此感謝園林,因為它裡面有更多的往事、更多的沉澱、更多的回憶。或許,這樣也能沾染到更多的書卷氣吧。讓文人心中的美好得以繼續延續,雖然變味,但有點回味總比什麼也沒有好,有點對往事的追憶總比生活和頭腦一片空白要好得多。

於是,作為紅塵中一個凡夫俗子,我喜歡打開想像的翅膀,盡情地飛翔在歷史的時空里,和古代的文人們一起尋夢。我們有理由可以構想出這樣一種情景:一桌、一椅、一盞青燈和滿屋厚重的古卷,映襯著古代讀書人那單薄而孤寂的身影。窗外,月光如水,或是雨雪霏霏,偶爾有一兩聲遙遠的犬吠,給這夜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這時,門軸“吱呀”一聲,先是閃進來一隻紅燈籠,亮著迷濛的光,接著便是我們期待已久的輕盈的身影翩然而至。於是小屋裡便有了溫暖,有了生氣,有了活力,有了詩情畫意,有了溫馨的情調。

而宋朝皇帝趙恆說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又為中國古代的文人指明了一條智慧的道路,讓文人們在這條路上一直辛苦地走著,一直延續不斷。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局限性、殘酷性,對於許多讀書人來說都不能美夢成真。於是人們便編織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說、戲曲和詩文來安慰讀書人。於是,人們喜歡通過夢境來豐富人生,來裝點煩瑣鬱悶的生活。於是,文字就是一種遙遠的可能性的精神支柱,支撐著文人的心靈,仿佛是兩個心靈相匯的最柔軟處,文字是心靈永久不滅的超越,讓文人們在文字里盡情忘記現實的骯髒和沉重。這樣,書香浪漫就成為一種永恆的愛,不會因為溫度的降低而退卻,而文字和心靈的交流超越一切,猶如那酒,越久越醇、越久越耐人尋味,成就了文人心中永恆的追求,成為了文人心靈和現實完美的融合。

自然界的風狂雨驟,江湖上的風起雲湧,政治上的風暴寒流,都被文人用這樣一支簡單而有力的筆輕巧地化解了,這是一種胸懷、一種氣質、一種魄力,試問,有多少人可以超越?又有誰可以代替?且行且吟,風雨只是伴奏;且歌且嘯,自得人生的快意!泰然自如地應對突如其來的風雨,任疾雨穿林、任滿地泥濘,也無法阻止前行的腳步。而選擇了文字夢,就成為了一個自得其樂的人,自然、江湖、仕途的風雨,都只能進一步豐富人生的閱歷,只能進一步磨練堅強的意志,練就磊落坦然的胸懷,增添人格的魅力。

在經歷孤獨的歷練之後看到了生之光明,親情之大善,人性之至美,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開成了我們華夏民族子民心中永不凋謝的花朵。不知道安慰了多少在離恨中掙扎、在謫遷中責怨的人們,讓無數心靈不能自釋、積鬱不能自遣的人們獲得了心靈的慰藉,這就是真實的千古文人佳客夢,一支筆在夢裡發揮出的文字的魅力和功勞。

就如屈原在《天問》中的探問一樣:“日月安屬?列星安陣?”大凡史上的這些有時代感使命感的飽學之士都有過類似的探詢!因為他們在關注自身命運的同時,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歷史的演進。他們創造的文明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滾滾長河,已化為我們血脈中綿綿不息的一部分。這樣也使得他們的精神如皓月流輝,燭照千秋,永垂不朽。我希望自己能夠在文字中追尋古人的腳步,在我自己簡單的文字里做我悠悠的美夢,達到內心的平衡,保持靈魂的純粹和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