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在焉(一模作文)

男兒立世,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需先“誠意、正心”,也就是說端正自己的心與意,因為唯有一顆不為外物所阻的,有所追求的心,才能讓人不懼險阻,奮勇前行。

“文化崑崙”錢鍾書先生,一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採訪,不願上電視,不願獲獎、出風頭,他就如同古時真正的大隱,隱於喧鬧的都市,更隱於那令無數人為之心折的文學成就之後。我想錢先生一定很清楚,文學一旦與世俗利益掛鈎,心靈便會變的功利,不復追求文學境界時的純粹與真實。錢先生不願讓自己的文學被世俗的眼光評判,被金錢的價值衡量,於是他選擇了讓自己的心靈唯留下那最初的追求,如此,才會有《管錐編》這樣的作品問世,它本身就不是給所謂“大眾”欣賞的,只有像錢先生那樣擁有一顆只追求藝術的本真的心靈的人,才能夠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也只有擁有這樣一顆心的人,才有資格評判它,心在焉,道亦在焉。

然而如今的人們,有多少還能夠在無數利益誘惑下保持一顆只追尋夢想的心呢?中國文學界自魯茅巴老一代再無大師,便是因為許多作者在成名後面對金錢與名聲地位的誘惑,不是與商業利益群體連結,便是成為某些權力集團的“御用文人“傳聲筒”,當文學不再是理想而成為謀取利益工具時,心便已不在焉,心不在焉,道亦不在焉,試問一顆被各種利益計算充斥的心靈,又如何去提升文學上的修養和境界呢?

這世上的人大多平庸,便是那些看起來似乎腰纏萬貫或手握重權的所謂“成功人世”,很多也都是名不副實,外表雖然光鮮,心靈卻是混濁的,仿佛一世的追求便是如何多撈些錢或是如何再向上爬一級,卻沒有真的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而相反,那些工作在微不足道的崗位上,置身於窮鄉僻壤的山嶺間,遭遇著荊棘遍地的困境的人們,卻可能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們,因為他們心有所止,不去追求夢想之外虛無縹緲的美景;因為他們心有所屬,選擇了自己甘願奮鬥一生的事業;更因為他們心之在焉,他們真的做到了,只為自己的夢想而戰。

其實,只要尋找到自己心靈真正所歸屬的那個地方,每個人便都有通向偉大的機會。只是,在光怪陸離,人心不古的當下,太多人的心靈被世俗的灰塵所蒙蔽,找不到那個“心在焉”的地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