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12篇:喧鬧與安靜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周國平)

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或者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喧囂這種現象,也不完全是負面的。(莫言)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閉目獨靜,開牗同喧

廣州市第二中學XX屆高三(2)班  梁天寧

周國平說:“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在塵囂漸上的世界裡,每個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個安靜的角落。安靜,是一種思考的自由,理應存在。而安靜並非沉默,守靜的人更應有睜開雙眼、走出靜室、與人同喧的襟懷。

在交流途徑如此廣泛的當今,我們愈發難以守住寧靜的空間,卻愈發渴望守住。安靜帶來乾淨,帶來別無他物、獨我一人的空間。梭羅築舍湖畔,捨棄雅典執政官身份帶來的喧囂,守住了一片安靜的空間,一顆平靜的心;阮籍吟詠溪畔,嘯歌山林,同樣是為了無人打擾、自得其樂的自由,為了亂世中一點清靜。守靜,也為守獨,守住一片心靈的淨土。

也唯有安靜的、避開紛綸亂象的世界中,我們才有獨立思考的餘地。“致虛極,守靜篤”,靈感無不來自沉靜無言的世界中,但我們通常在喧囂中迷失了自己,凌亂了本心,世上不缺釋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樹,一片杳無人跡的靜土、淨土。

沒有不受打擾的獨立思考,何來灼見真知,何來冷靜的社會氛圍?靜水如鏡,錦鯉中游;亂潮拍岸,退去一空。日本的安靜,醞釀出獨到的思考,精雅的風俗。中國鬧是鬧了,看似百家爭鳴,細看卻珠玉寥寥,大多不過博採之言、附會之辭。安靜,不僅讓個人凝思昭達,更讓社會擁有思考之風。

然而,守心不等於離群,安靜非同於沉默。熊培雲認為,要在喧鬧中擁有獨立思考,以獨立思想融入群體,閉戶自專,充其量不過何晏;開牗同喧,與人論道,才能成就王陽明。同樣,將自己封閉於靜樂的世界,於己無益,於人無益。經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滿,使社會漸趨和諧。蘇格拉底在鬧市中討論,孔子在杏壇上與人宣講,四皓入朝,謝安出山,豈非融於喧鬧的襟懷?若在isis橫行、地溝油當道,外患不絕、內憂未止的今天,我們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做個“希夷先生”,於己何益,於世何益?

閉上眼,我們應守住內心的安靜,擁抱靈魂的和樂,應在無擾無涉的世界中,寧靜昭達。推開窗,我們更應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在完善自我之時,同此涼熱。如此,方能無愧於天地,最終內安於本心。

簡評:這是一篇一類(上)議論文。文章立意符合題意,對材料內涵的理解深刻。開頭從所給材料的第一段切入,接下來深入分析“守靜”之於對個人和社會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再辯證地分析“安靜”與“喧囂”的關係。文章內容充實,論述層層深入,邏輯嚴謹,語言表現力強,有文化內涵。不足之處,梭羅的例子用得不夠準確,個別語句略顯生澀。

在喧鬧中聽清自己的心跳

高三(2)班  陳雪晴

如今的世界似乎變得越來越喧鬧了。

不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網路上,各種各樣的聲音充斥著我們的耳畔。不論何事一出,總能引來大片的議論,甚囂塵上。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這樣一個越來越喧鬧的世界,是現在的人心浮躁所造成的嗎?

有些人的回答是“是”。於是他們選擇對塵世的喧囂置若罔聞,在紛雜的聲音中獨善其身,守得一片安靜的生活。這樣的做法固然值得敬佩。

而我卻要對這個問題回答:否。聲音繁多,也許並不代表人們都是在瞎喊亂叫。眾多的聲音,也讓我們看到一種大眾表達自己觀點的熱情。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便擁有一種關心和了解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的權利和責任。在這個信息發達的世界,能對獲得的信息加以思考並對思考的成果進行表達,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如今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現,更是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表達心聲的媒介。有各種各樣的聲音總比一片寂靜要來得好。在喧鬧的微博世界中,雖不乏許多跟風湊熱鬧的轉發和圍觀,卻仍能湧現出大量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這些湧現出的“喧囂中的精華”其實有一共同點,即他們都具有鮮明、堅定的立場和觀點。雖然這些聲音的觀點各異,有時甚至十分矛盾,以致雙方會時而陷入激烈的辯駁,但它們都是觀點所持者經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判斷所得出的,代表了他們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我們所期待的“喧鬧”,便正是由這樣的聲音組成的:在排山倒海的議論的洪流中,他們沒有迷失自己的方向,隨波逐流,而是選擇清楚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站穩腳跟,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顯得立場堅定,不易被眾人所駁倒,並能以他們的思考與其他思想進行碰撞,產生更多有意義的內容。而這正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

一個人人閉口不言,人人自危的社會,必然是得不到調整和進步的。有時我們的社會正需要喧鬧,需要各種不同聲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歷史上,若沒有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喧鬧,便沒有群臣進諫,沒有開明的政治,沒有宏大的革命。在今天,若沒有這種喧鬧,便沒有思想的交流和進步。

作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喧鬧的時代里的公民,我們所應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在積極投身於這個蓬勃發展日新月異時代的同時,在喧鬧中聽清自己的心跳,在思想中感受生命存在的不平凡的意義。

靜其心,動其身

高三(3)班  吳冠傑

有人喜歡清幽安靜的生活,靜看潮起潮落、雲捲雲舒。有人喜歡繁華喧囂的生活,看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靜躁如何取捨?王羲之認為:“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的確各人活在各人的靜躁之中,無可非議,但我認為最好的生命姿態在於靜其心,動其身,即秉著淡定平靜的心態,投身於喧囂的社會之中。

孔子認為士人的最高理想在於: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正心修身等內在修養在前,治國平天下等行動在後。每個人自出生就處於喧囂的滾滾紅塵之中,貴在能夠退而靜其心。靜心之內涵,在於能夠沉心靜氣、苦心鑽研,提高自身內在修養。這種靜心,是孫臏對兵法的探索,韓愈對詩書精華的汲取,朱熹對文化的鑽研,而有別於陶淵明在自我打造的桃花源中的且歌且吟。前者是為動身實踐的積累和儲蓄,後者只是為了追求個人內心的自由愉悅。

動身,旨在投身喧囂社會,品察社會百態,這樣才能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內化成更深一層的人生體會。就像偉大的詩聖杜甫,深入社會底層,感受民間疾苦,並留下了一篇篇反映殘酷現實和人們強烈願望的不朽詩史。再如魯迅,體察社會百態,用筆桿尖銳地抨擊中國國民的劣根之處,那一筆一畫都是為喚醒國人的撕心吶喊。動身的最高境界,在於獻身於改造社會的浪潮之中,有如孫中山在靜心求索一條救國存亡的出路後,為推翻腐朽落沒的清政府,建立自由平等的新社會而奔走呼號。再如曼德拉,在獄中經歷了個人思想的鬥爭和掙扎後,出獄後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為黑人解放的偉大事業獻出了自己一腔熱血和畢生精力。

靜躁從不是對立的,靜躁是相輔相生,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味地靜心修身而脫離社會的喧囂,那這種靜除了滿足個人之私情外沒有其他的意義;如果不經靜心修身便投身於社會的喧囂之中,那么最終也會被社會之喧囂所同化,成為隨波逐流的一份子。唯有靜其心,修其身,增加內在的自我修養,才能在進入喧囂的社會時始終淡定從容,不忘初心,才能感悟世間百態,進而治國平天下。

靜其心、動其身,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繁華,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生命狀態嗎?

做喧囂中的清靜者

學高三(26)班  呂夢源

這是一個刺了金的時代,這是一個譁眾取寵的時代,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喧鬧無比。無數人埋頭於喧囂的世界裡,渴望著有一天,成為那中心之人,而我,卻只願做那喧囂中的清靜者。

我願做喧囂中的清靜者,卻不願做遠離喧囂的隱居者。

莫言曾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這種現象,也不完全是負面的。因為喧囂,才會競爭;因為競爭,才會有動力;因為有動力,社會才會進步發展。嵇康遠離喧囂,只使<<廣陵散>>成一曲絕唱,世人惋惜;陶淵明遠離喧囂,醉心田園,空留一身治國之才;三國許汜遠離喧囂,求田問舍,為士林不齒。他們都是看清了喧囂後的骯髒之人,然而這等消極避世,做一隱居者的行為卻是無益於洗清喧囂,找到人生意義,無益於替世界做大貢獻,空留才能,令人唏噓。

這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這個世界想要的。

因此,我羨慕岳飛,文天祥的錚錚鐵骨;我欽慕杜甫的憂國憂民;我欣賞辛棄疾投筆從戎的男子氣概,他們,都是喧囂中的清靜者。他們接受了喧囂,他們不因喧囂後的惡而遠離喧囂,他們,用自身的清醒成為喧囂中的一名清靜者,用這種清靜,用這種清醒來洗淨喧囂後的罪惡,來帶動更多的人,成為喧囂中的清靜者。

所謂清靜,是因為清醒,所以不慕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所謂處於喧囂中,是因為心繫人民,心繫天下,憂心這個過於喧囂而混亂的時代;所謂高尚,所謂偉大,便是如此。而我,不願沉淪於莊周的閉世,不像周國平般喜歡過安靜日子;而願沐浴於孔子的入世情懷之下,願像錢學森,羅陽般為這個時代,這個也許存在許多缺陷的時代,做出點什麼。

社會是喧囂的,xx,xx,張曙光此類醉心喧囂,忘記清靜之人比比皆是;而名人出家,潛心修佛,消極避世,亦不少見。他們的行為給人民,社會帶來太多損失了。

我有才,絕不浪費;我有心,絕不失德。

不做喧囂中的迷失者,不做喧囂外的隱居者,只做喧囂中的清靜者,你可以嗎?

若心向靜,無謂喧囂

高三21班  王天然

若將明窗關起,便可不必理會屋外的喧囂。若將心窗關起,卻又難以尋覓內心的安靜。正如周國平所言,世界愈發喧囂,而他只喜過安靜的日子。或譬如莫言認為,作為社會生活一個方面的喧囂,也許並不完全是負面的。鬧與靜看似矛盾,實取乎於心——若心向靜,無謂喧囂。

繁華之下,隱匿著盛大的無聲無息。曾經迷失在舞台的燈光陰影里,喧譁聲像流水一樣從頭頂洶湧流過,而我的世界寂靜如夜。曾經徘徊在歷史的黃沙玉台中,且聽萬世奢靡的徵羽,亦窺得“心遠地自偏”的現世安寧。人們若在喧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傾心於求田問舍的安靜。而處靜過久,內心渴望喧囂的躁動便不可收拾。一鬧一靜之間,百千世界。

溯回山河歲月,古時的文人似是都是喜靜的。陶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訴說著魏晉文人風骨,縱現世喧囂、政治混亂,唯求內心一靜足矣。英國意識流女作家維吉尼亞· 伍爾芙生活在女性卑微的年代,男權主義者們的大喊大叫未能擊碎她內心的寧靜,她在“一個人的房間”里寫出了《黛洛維夫人》,以安靜細膩的筆觸震顫整個世紀的神經。

喧囂的外界隱喻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太多的聲色利誘像無形的巨網束縛手腳。有的人在喧囂中死去,有的人在安靜中重生。唯堅守內心之寧靜,才可以在喧囂現世中尋得一片心靈的淨土。

中國女作家蕭紅在眾聲喧譁中走過了她的前半生,在戰火紛飛中燃盡了她的後半生。當抗日戰火點燃神州大地,當蕭軍、丁玲等人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急速向前時,這位“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曾發出絕望的吶喊——“你知道我別無所求,我只想找有個安靜的地方寫寫東西!”世界越來越喧囂,蕭紅的日子卻越來越安靜,即使世界熙熙攘攘,若心向靜,則無謂喧囂。

縱使人人都懷揣“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理想,大多數人的追逐往往被現實踐踏。而在喧囂中孕育出的批判與反思,也不完全是負面的。作家韓寒在眾聲喧譁中順流而下,口誅筆伐之間為世人敲響警鐘;演員黃渤用喧囂的音樂與誇張的表演,衝擊當代的審美疲勞;而網路炫富女郭美美確為世人所不齒,卻亦督促著社會重塑價值標準……此類領悟無法於閉門中獲得。

喧囂,不只是吵鬧,亦是反思。安靜,不只是沉默,亦是堅守。不必追逐身外的無物之境,若心向靜,無謂喧囂——那一種安靜,也是一種驚人的表達。

回歸安靜

高三(21)班  吳蕊君

這世界,有些喧鬧。

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聲色犬馬,名聲利益……它們張牙舞爪,張開血盤大口,伴著阿諛奉承,討好諂媚的聲音,花花世界的靡靡之音,餓虎惡狼般向你撲來。仿佛地獄的惡鬼,向你咯咯笑道,下來吧。

面對這喧鬧,你有些頭痛不適,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回歸安靜。

周國平感嘆,世界越來越喧鬧,而他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他喜歡過安靜的日子。陶淵明種豆南山,草盛豆苗稀也能自得其樂,只緣“心遠地自偏”,回歸安靜也別有一番情趣。

回歸安靜,從凡塵俗世中救出你的靈魂,在心靈的甘泉中洗滌,抖去那煩人的喧囂。

孫楊便是從喧鬧中一步一步回歸安靜的。自由式多枚金牌得主在眾山之巔傲然睥睨天下,山高本無聲,奈何孫楊年輕氣盛,竟墮入喧鬧的深淵中,不勝高處之寒。在禁止比賽的那段日子裡,他回歸了安靜,晾曬了自己的靈魂,安靜地反省,安靜地練習,安靜地重攀巔峰。亞運會上他勇奪三金,激動落淚後,他便又是那個我們熟悉的靦腆男孩,游泳王者。

文藝女神湯唯也有過一段處在喧鬧世界的日子,《色戒》中果敢地脫衣,在中國掀起了一場風波,風雨後,她被封殺。但湯唯選擇了回歸安靜,她在香港,在英倫,安靜地讀書,安靜地進修,安靜地積澱自己。而如今,她在這喧囂的世界中,成為一顆安靜而溫潤的東方明珠。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墮入無邊黑夜,想掙扎無法自拔。我曾經失望、失落、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唱著《平凡之路》的朴樹,已經邁入了他回歸安靜的第十一個年頭。十年前,整個音樂界因朴樹而喧囂,然而朴樹毅然遠離,將沉默的背影留給了世界。正如這歌詞所說,在這喧鬧的世界裡,朴樹回歸安靜,正是因為他領悟,平凡才是唯一答案的真諦。

回歸安靜,如享盡寵幸、風流多才的李太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仗劍走天涯。回歸安靜,如甘做醉翁的歐陽修醉游山水,與民同樂。回歸安靜,如歸隱田園的陶潛,悠然見南山。

回歸安靜,告別喧囂,洗滌你的靈魂,成功便在談笑之間。

在喧囂中靜默綻放

高三(25)班譚雯婷

我想要靜默的生活。靜默的坐在一切之上,看庭前花開花落,看天外雲捲雲舒。就好像魚兒在水中爭吵並不與水有關,鳥兒在天上廝鬥並不與天有礙一樣,我靜默的佇立著,存在著,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靜默,是對萬物的包容,是內心的寧靜,是極簡極真的生活意志。縱然喧囂中有鮮妍明麗的春色,有絕世獨立的佳人,有快意恩仇的俠事,但這些都抵不過手中的一盞淡茶,抵不過一碗清粥的簡單。當春意消逝,美人遲暮,寶刀已老時,所有的喧囂都將歸於沉寂,而靜默之事,依舊靜默著。

可曾試過看一場煙雨從開始下到結束?看一樹蓓蕾從綻放到落英繽紛?做這些並不是為了禪定,也不是為了風雅,只是為了在閒逸的山水中體會靜默的樂趣罷了。體會了靜默的樂趣,才會被靜默吸引。

對萬物持有包容之心,是靜默之本。這裡的包容不單指對個人、國家,還指對義理,對思想。同時包容又建立在理解之上,理解他人的難言之隱,理解人民的生活疾苦,理解各人信奉的準則和堅守的底線,才能做到對一切的包容。包容不同的差異,不爭辯,不強求。能做到這一點,便是靜默的開始了。

更高一層的靜默,便是內心的寧靜。淡泊名利,寵辱不驚。而內心的寧靜,則來自於超然的心態。他擁兵百萬,受人愛戴,不羨;他窮困潦倒,無以為繼,不嫌;他殺人如麻,罪大惡極,不惡。對萬物平等以待,對眾生平等以待,所謂寧靜,不過如此。

而最後的靜默,則在於極簡極真的生活意志。粗茶淡飯可食,華貴珍饈亦可食;粗布短褐可穿,綾羅綢緞亦可穿;茅屋草亭可住,萬間宮殿亦可住。不再掛心身外之物,最終留下的,只有超然的精神,簡真的意志。

俗話說靜默存久遠。唯有靜默才能暫存精神。我所渴求的靜默,似乎擁有無盡的能量來撫平我內心的波瀾,又似嬌弱的一擊便碎無法拼湊了。可它又堅定的存在著,日復一日的存在著,日復一日的吸引著我。

我追逐著靜默,卻又怕追逐的腳步打擾了靜默。或許是我太稚嫩,不知靜默是在寧靜中悄然到來的吧。希望最終有一天,你能見我,在喧囂中靜默綻放。

入世出俗

高三(1)班  林逸楓

如周國平所言"在喧鬧的世界中過安靜的日子"也許是士大夫自古以來的精神追求;然而莫言口中的"喧囂"也的確道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它不可能毫無益處。自小便聽父親口中道出的一個詞“入世出俗”,恰可作為答覆上述二者的處世之道。

人一出生便是社會性的,也許這種隨著生命而來的束縛被一些試圖追求極致自由的人們視作枷鎖,但誠如《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中說的那樣:這讓人有重量,讓人能夠踏在大地上,而你若掙脫了這層牽連,便會浮起來,變得無比輕——這種“輕”本身便是難以承受的。社會的喧囂某種程度上是社會能量的戰士,它包含了爭論,激辯,因而也就蘊含了創造。在這個意義上,經歷喧囂,或參與製造喧囂,本身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

反之,若完完全全地摒棄這種對個人而言也許是束縛的喧鬧,等待你的或許只能是無盡的黑暗與死亡。如顧城攜妻逃避到小島上,一個寫出了“上天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的純淨的詩句的詩人,卻恰可能因了這種童氣,而並未看全這世界,只是沉浸在自身想像的極樂園中。不能接受現實的喧囂,不能理解人世的繁雜,便注定不能鍛造出強大的心靈。孩子一般的詩人,終究成為結束妻子與自身性命的屠夫。

“入世”可以理解為一種愛,它在本質上是與生命契合的。羅曼羅蘭曾說過“這世間只有一種英雄主義——看清這世界,然後依然愛它。”這是一種對自己置身於這世界的肯定。不論世態炎涼,不論浮世繪中多么嘈雜喧囂,依舊本著對生命的熱愛與感激而活下去,積極地,樂觀地踏著自己的步子。

在北大的一次畢業演講上,一位前輩說得極好:“作一位不參與的局內人”。正如前文所言,“局內”是我們一出生便決定了的狀態,而是否與世道同濁,則真正體現了人的品性。在缺乏信仰的時代里堅定自己的步伐,在蜚聲四起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聲音,這便是“出俗”,不與世俗同污。

東坡曾評價陶潛入世為官,“不以求之為嫌”,脫帽歸隱,“不以去之為高”。這便使“入世出俗”的典型體現。為官則憂國憂民,盡心而已;不滿時世則褪去官服,這並無高低之分,都只是同樣的品性於不同世道的表達罷了。

我們終將步入時代的洪波里,置身於紛繁的喧鬧中,而持心自守,入世出俗,終不會成為尼采一般的瘋子,然也將無愧於心。

喧囂不是喧囂者的墳墓

寂靜是寂靜者的天堂,而喧囂絕不是喧囂者的墳墓。

古往今來,寂靜者似乎皆為智者,喧囂者大抵恰為庸人。《申命記》中,寂靜的摩西憑耶和華的雲柱與火柱的指引,率眾抵達應許之地。喧囂的希伯來人度過紅海後仍掛念埃及的肉鍋,終招上帝懲罰。席勒借唐•卡洛斯之口吟出寂靜的智者之警句:“我再也無所畏懼了,因為和你手挽著手我就可以向當代挑戰。”陳子昂的幽州台與溫庭筠的五丈原,是寂靜者的舞台,喬伊斯的“美學的流亡”與君特的《鐵皮鼓》,是智者的低語。

面對浮世喧囂,智者們選擇了投入寂靜的天堂,與寂靜簽訂了一個體面的協定,“質本潔來還潔去”,有何不可?

我們須知:寂靜與潔淨並不對等。再寂靜的天堂,也難以不容一絲灰塵的沾染。寂靜與智慧或許發於同源,但傳承下來的,大抵是寂靜的表象而不是智慧的真諦。刻意追尋寂靜,如執著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不肯放棄“禁食豆子”這一古怪習俗一樣,終不免分崩離析。

從寂靜的天堂中跌落,俗世的喧囂立刻將我包圍。可喧囂是多樣的體現,多樣是豐富的前提。想起米蘭•昆德拉將永恆的孤寂比作耶穌的殉道,我不敢,也不願回頭。如東方朔一般“隱世塵俗,避世金馬門”,而在喧囂中定居,如同涼州的王翰與王之渙在喧囂中征戰。喧囂是智者所能忍受和加以利用的。

喧囂不是喧囂者的墳墓。三毛的出走,北島的流離,海子的往生,並沒有“通過對抗時代而取得自身的進步”。而如莫言、周國平在喧囂的環境中堅守底線,才是那至簡的大道。誠如《塔木德》所述:“我們在看世界時,看到的不是世界,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眼中的世界愈喧囂,我們的思想也就愈喧囂;我們眼中的世界愈寂靜,我們的思想也就愈寂靜。

請記住,你所安身的地方,就是你的世界。你怎么樣,世界就怎么樣。你有寂靜,世界就不再喧囂。隨性如王爾德就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總有人在仰望星空。”只要我們保持仰望的姿態,喧囂就一定不是喧囂者的墳墓。

喧鬧世界

高三(20)班  陳麗江

凱迪拉克的引擎聲在各個名仕俱樂部與高級會所外轟鳴,手舉高腳杯的雍容貴婦,碰撞出的也不是上世紀時的那種思維的火花,而是散發著膻味的香水氣與銅臭味。

世界確實變的越來越喧鬧了,可是那質樸的、有力的文字與思想,卻如深海般死寂。

我們不能否認,日益喧鬧的社會確實反映了這個社會的進步。

在納粹與猶太人的時代,德國人清楚的知道那些猶太人踏上那列前往集中營的火車的下場,但他們卻還是照常買牛奶麵包、上班下班,一言不發。那時便像馬丁·路德金口中所說的社會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反觀現今,社會的喧鬧也是從某個角度體現了“民聲從未沉默”的事實。

只可惜的是,這種喧囂只是社會表層的熱鬧,而在文學在藝術上,卻使冷冷清清。

為了滾滾而來的暴利或是高高在上的庸名,良莠不齊的寫手,甚至不能稱之為作家的人,在鍵盤上敲下了一篇篇滿是小時代的萎靡之音的乖巧之作。我不由得思念張煒先生那用粗壯的老式鋼筆寫下的哲思,不時髦卻格外的引起共鳴,發人深省;我懷念梭羅那安靜如雪的筆觸——“曾有一個牧羊人,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樣崇高,在那裡他的羊群,每小時都給予他營養。”

思想需要冷靜分析與體悟,但它不需要那種被冷落的寂靜!

“外表繁華喧嚷,內在卻空無一物。”莎士比亞淡淡地哀嘆著。我們不能為了富足的生活物資,而忘了涵養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人生有味是清歡”,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一顆琥珀的心。放下那咄咄逼人而來的電話,試著用一些時間來寫一封並不長的信;在夜晚,倚著溫暖的橘色小燈,閱讀或編織;捧著幾本你覺得不可思議的書,來到你常去的那個會所,呷一口淡淡的清茶,與朋友一同品味字裡行間的文學氣息……

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思想,也一定會越來越熱鬧。

噓,別出聲

高三(3)班  賈洛

莫言說,世界本是喧囂;周國平說,安靜的日子最好。比起汲汲於世俗的喧鬧,我更願修籬種菊、暗香盈袖,雖結廬人境,仍有勇氣對喧譁與騷動說一聲:噓,別出聲。

別出聲,讓我享受安靜。喧鬧使人躁動,安靜使心沉澱。美國女影星葛麗泰·嘉寶曾說:“別管我,讓我一個人孤獨。”比起伊莉莎白·泰勒大風大浪的私人生活,她白天遛狗、晚上看書的日常節奏不能更加低調。而同是影后,嘉寶深沉的憂鬱氣質使她比泰勒更平添幾分憂鬱魅力。就是這樣:若你選擇一種熱鬧的生活方式,你就失去了沉澱心靈的機會。郭敬明急切地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小時代》當然浮華空洞、只能爾爾;菲茨傑拉德過慣了放蕩生活,也不由在《夜色溫柔》中感喟逝去的安靜時光。只有在安靜的心靈中,人才能思索、才能反省、才能打磨自己的靈魂;整日整夜的喧譁,恐怕只能提早折耗疲憊的肉體。選擇安靜,就是選擇心靈的升華。

就像茶香永遠比酒味更讓唇齒留芳一樣,比起喧囂,安靜更加雋永,更回味悠長。無論是文章還是樂曲,輕柔的一段過渡、低低的一聲吟唱,似乎總比鋪陳和華彩來得有味道。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不吝筆墨地揮灑上流社會社交圈的繁複圖景,可他最為世人稱道與回味的竟是對透過貢布雷大教堂彩色玻璃的光影的描摹、對自己臨睡前小小心思的細緻勾勒。它們很平淡,比不上貴族們交遊的華麗熱鬧;但它們勝在平淡,平淡中是聖潔的安靜,安靜中是恆久的韻致。到了老年,普魯斯特最思戀的,仍是貢布雷寧靜的鄉村生活。

因而我想,安靜之所以被稱為高貴的品質,其雋永為世人迷戀,一定是因為它給人以心靈的自主。在安靜中,你可以任由思緒飛到天涯海角;就如《追憶似水年華》中淡然無聲的描述,可以任由你為它加上千百種聯想與闡釋。此時此刻,你擁有心靈的獨占權。而在喧囂中卻不得不被聲浪與噪音裹挾著前進。選擇安靜,就是選擇由自己支配的靈魂,選擇用自己的手來寫自己的人生。

我喜歡安靜,喜歡靜靜地一個人看看什麼、想想什麼。車流、廣場舞、他人的指摘,這些噪音已經讓世界過於喧鬧。我想用手攔住所有意欲噴涌而入的喧囂,對它們說:噓,別出聲,讓我一個人靜靜。

鬧中取靜

高三(13)班  徐奕鋒

不少人說,這個社會越來越膚淺、物質、喧鬧。的確,看看朋友圈裡分享的勵志文章,還有主流媒體的宣傳,似乎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與利而往。但如果一個人將自己不能精心求索完全歸罪於時代“潮流”,也是滑稽而缺乏擔當的表現。

正如周國平所說,“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鬧與靜,這對語義上的反義詞並非徹底的二元對立關係,我們需要在喧鬧中尋得屬於自己的那份安靜。

鬧中取靜是完全可能而可行的事情。即使周遭的人們再渴求名利權財,當決意尋求安靜時,我們完全可以做出激流中一葦逆航的姿態,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就曾“結廬在人境”,用親身實踐為“大隱隱於市”作註解。我們都要做一個心靈上的歸隱者,從喧鬧的環境中辟出三尺之地留作自己的安靜,少一點社交,少一點遊戲,短暫地告別手機與網路,在安靜中回望自身。當不再為地上的六便士銀幣流連,你將真正發現高懸碧空的明月;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更是只有在安靜中才能體悟的意趣。

鬧中取靜似乎恰恰暗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就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講求的就是給自己留足時間與空間來慎思明辨。七十多年前,清華校長梅貽琦就曾感慨教育中留給學生自我省思與發展的餘地太少,以致學生丟掉了慎獨品格,而導致社會上多附庸之材而少砥柱中堅。七十多年後,龍應台面對一群畢業生重提梅先生主張,希望他們在“今日獨立”之時,不忘從鬧中取靜給自己留下思考的餘地。

能從鬧中取靜才能成就獨立人格,能不隨波逐流才能成就自由思想。嵇康感於世事而保守自身,寧與摯友絕交也不願犧牲獨立之自我。顧準和馬寅初在政治掛帥的年代裡仍能冷靜思考,言人之不敢言,這才是真正的砥柱中堅。青蓬育於麻圃,不扶自直;我們都該在三居室的人生里留一間給靈魂,即使在最喧囂的地方,也能保有內心的寧靜與獨立。

外界的喧囂不能成為自己放棄安靜的理由。我們將在鬧中取靜,去感悟,去思考,去探求,只為在喧囂中塑造一個盡善盡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