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予,左手取

右手予,左手取

XX年3月13日,廣東公車上一老人因一年輕女子沒給她讓座而將其臉抓破。

同日,武漢捷運2號線上一乞丐因乞討不成對一名女子拳打腳踢。

同一天裡,不同的地點相繼爆出兩則如此相似的新聞,讓人唏噓的同時不由得疑惑起來:什麼時候人們對社會的索取已經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占了上風?給予和索取到底孰先孰後?

現代社會總是在提倡給予:給與物質財富,給予人文關懷。路遇乞丐,若是淡然走過,必然遭到旁人的白眼;車上遇到老人,若是安然穩坐,必然得到旁人的冷嘲熱諷。於是行善者越來越多,給與的洪流泛濫,則生了一大批安然接受社會給予而無所作為的毒瘤。

長此以往,國將怎樣?

哲學上有句話說得好:人真正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

曾路遇一賣菜老人,在天寒地凍的一日,穿著破舊的棉襖,坐在銀行門口,籃子裡的菜皺的像他臉上的皺紋。不由得心生憐憫,掏出五元錢遞過去買了一把乾瘦的菜,邊說"不用找了"。誰知老人激動地說:"為什麼不找呢!"我尷尬不已,也油然而生一股敬意。老人本是該接受社會救助的人,卻堅持一份給與一份索取,多一分也不行。堅持在給與了別人後的索取才心安。

如此怎能不讓人敬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對那些一味的索取者,最有力的還擊。

有研究稱,人大多時候喜歡用右手遞給別人東西,左手接受別人的東西。那么,請先用右手給予,再用左手索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