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綠

07屆三(1)黃卓菲

一次漫長的拯救,一次思想的鬥爭,他為國民奉獻了一生。他嘴角的菸斗,冒出絲絲縷縷細煙,讓沉默不再沉默。他那銳利的智慧,驅走了層層黑雲,陽光從雲縫間擠出來,灑滿了中華大地。他那簡練的語言,鑄造了一柄利斧,劈開了一座座大山,讓山底的國民找到了丟失的“綠色”人性。

當黎明還未到來時,他擦出了亮光。一豆昏燈下,他尋覓著童年時的閏土:那是多么活潑的少年,他能在雪地里找到各種小鳥。皚皚白雪映白了他的臉,那笑容如同春日裡的百花;春雨後的翠草,熱情而純潔;那笑容猶如山中的黃鸝妙歌,清脆悅耳。可是這個可愛的少年,自然之子,怎么不在了呢?連同他那一顆如雨後春草一般碧綠、鮮活的心也銷聲匿跡了。他不甘心這一少年就這么“丟”了,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拯救。

蒼山碧水中,他來到了未莊。他那如鷹般犀利的眼搜尋到了阿q。他可憐阿q有著一顆麻木的心,於是授給了他“精神勝利法”。然而阿q卻濫用此法。因而阿q沒有恢復心的綠色,再也沒有找到以前純自然的綠色的心。當看著阿q帶著灰色的心苟活時,他讓阿q斷子絕孫,因為他想保住他人性中的那點“綠色”。那點純自然的綠會讓人們相互關愛,讓夏瑜活著,讓祥林嫂幸福,讓先生快樂。為了守住國民的那點綠,他精心種了兩棵棗樹。它們在院子裡茁壯成長,直到整箇中華都有了春的綠意。

在月黃風狂的夜裡,他疾聲吶喊,那綠慢慢破了寂靜的夜,擊破了黑黑的雲層。那綠慢慢的冒出了芽。他笑了,他仿佛看到了那綠遍及中華大地的場景。他更勇猛了,直視淋漓的鮮血,讓心與靈魂碰撞出火花,讓綠燎原。他的愛也乘著風,把灰暗掃除。於是許多樹恢復了蒼翠之色,無數幼苗也懂得珍惜,保護自己的一絲絲青綠。他成功了,這一次漫長的拯救成功了,然而他卻倒下了。只有院裡的那兩棵棗樹依然屹立不倒。不,他也沒有倒下,只是到了天堂,俯看如綠池一般的中華大地。

我翻開了他書的扉頁,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愛國熱忱”。我翻開了書的最後一頁,上面畫著一把尖利的手術剪子。

我幡然大悟:原來他是一個醫生,他用剪刀剖開了國民的心,為他們換上了新鮮的血,給了他們新的綠色——自然的人性,讓整箇中華都煥然一新。

一次悉心的手術,一次竭力的拯救。當綠遍及中華時,他卻在山花爛漫中隱去。

點評:

作者在文中用“綠”象徵中華民族應有的人性,用特定意境中閏土和阿q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來概括魯迅先生對“綠色人性”的拯救和呼喚。其構思的精巧,思想的深邃和聯想的豐富使該文在同話題的作文中成為佼佼者。文中的精彩之處還在於文末仿用魯迅先生的筆法,既深化了主題,又顯見了魯迅先生對作者的影響之深。

第三段的“兩棵棗樹”的寓意應再明朗些。(羅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