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2024年高考作文題:面對苦難,有所作為

一個青年虔誠地請教大師:“怎樣才能快樂?”大師:“人有俗念,因而不能如日月一般開朗,也不如花草,將一年一次的生命活得多姿多彩。”青年:“我有夢想,可是追求的道路上磕磕絆絆。時至今日,我連生存都很艱難。”大師:“荊棘本來就存在,它長著利刺,這是它存在的方式,為了你所謂的追求而欲斬刺,還是惡念。”青年:“難不成我只能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大師:“踏過去,從利刺上踩過,你離 善 就更近一步。只顧埋怨荊棘的人是怯懦的,夢想再遠大,也不會有所作為。”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面對苦難,有所作為

山間小路,布滿荊棘,斬荊而過是惡念。踏荊而過是善念。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一樣充滿苦難,只要我們勇於面對苦難,跨過困難,就會離“善”更近一步,遙望夢想花開的願景。

苦難,磨練人的意志。困難,似乎從來就與成功過不去。孟子曾說:“天將降大難於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作為。”人們會在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中,磨練自己的意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受人所不能受之苦,苦難之下他練就了過人的毅力,默默地積蓄著力量,最終平定吳國。史蒂芬.霍金自幼愛好物理和天文學,可是多種疾病讓他喪失了說話和行動的能力,他憑著堅韌不屈的意志,戰勝疾病,戰勝苦難,寫下了不朽的著作,為物理學做了巨大的貢獻。可見,苦難對於強者而言是鍛鍊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機會,對於弱者是痛苦和沉淪墮落的代名詞。只有強者才配走向成功,享受人生。

苦難,激發人的鬥志。苦難從來都是動力的來源。德國哥延根大學,一個19歲含有數學天賦的的青年,照例完成每日老師布置的兩道數學題目,在兩個小時順利完成。突然發現一個紙條上寫著第三道數學題目,他以為是老師給他額外加的,便做了起來,越做越吃力。困難激起他的鬥志,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解題。整整一個通宵的演示,他成功了,連牛頓都沒有解出的數學難題,竟然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做出來了,高斯因而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所以說,苦難才能激發鬥志,讓人學會獨立思考。

苦難,亦成就人未來。苦難能讓一個人走向沉默,也能把一個人打造得光滿四射。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童年困苦,青年時期的不幸耳聾,這一切痛苦沒有使他放棄了自己的音樂夢,他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裡,借從鋼琴感受到的震動,感受著聲音,傾訴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美好的嚮往。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他快樂,他卻為人類創造了快樂。正如泰戈爾所說: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能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因此,只有經歷了苦難,才能使人奮進和創造,從而鑄就了美好的未來。

由此看來,在面對人生的苦難時,我們應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勇敢。勇於踏過它,並學會在苦難中磨練意志,激發自己的潛能,激活無限的創造力,使自己離成功更進一步。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為。(胡玉潔)

【修改與點評教師:孫延堂】

1.題目《面對苦難,有所作為》能夠深刻準確地解析材料,把握視窗作用,擬題準確而精彩。

2.開篇引述材料,簡要解讀,進而提出中心;中間三段,每段都先運用了分論點,再列舉事例,最後論述和得出結論。段落內部的結構嚴謹;段與段之間採用遞進式結構,層層深入。

3. 結尾照應開頭。再次引述材料,再現論點。引用導師名言佳句作結,簡潔而深刻,深化和升華了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