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關於文化的作文議論文

篇一:傳統文化我來談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中國也是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它經過了五千年的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澱,已經是一個非常之多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等。而其中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可以讓我和家人團聚,它也是擁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近年來,電視上逐漸出現了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它們都是傳統的文化節日。

我對它們舉辦的傳統文化表示由衷地讚嘆,我看了幾場漢字聽寫大會,覺得電視台舉辦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語言的國家,有很多地方的地方有自己的小方言,而且各自都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未必就認識國語的重要性。在這個節目中,選手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實力也都各不相當,看似幾個普通漢字聽寫,其實在這些漢字里蘊含著大量的含義。

而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許多的人都不用筆來書寫,而是用手機或者是電腦直接地就完成了想要寫的內容,而正是因為這樣,許多的人都已經變成提筆忘字了,明明自己會這個字,可是,當你書寫時就是不知道它該怎么寫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地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多看一下像漢字大會這樣的傳統文化節目,在我們看得過程中,我們也要拿好紙筆,跟著電視上念得一起寫,看看我們自己究竟能寫對多少,對漢字地掌握能有多深。

我們應該做到多多地了解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我們更應該多多地提倡這種有意義的節目。依我對漢字聽寫大會的看法,我覺得他們做的這個節目是非常地有教育意義的,我支持這個節目,而且在今後我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漢字。我也希望有更多地人能夠去發揚,去弘揚我們的漢字文化。

有人說,現在的技術那么地發達,以後更加會有好的新產品,我們何必還要自己書寫呢現在電子郵件那么地發達,我們何必要自討苦吃呢,他覺得電視舉辦這個漢字聽寫大會沒有什麼必要。而我呢,卻是否定他這個觀點,首先呢,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就要繼承我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而漢字呢,對我們也是有極大的好處,一個人好的修養品質,全取決於他的個人修養,漢字聽寫大會不僅帶給了我們知識還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涵養。

我希望漢字聽寫大會一直能夠保持著,在今後,我祝願它能夠越做越好!

篇二:傳統文化時尚化

什麼是文化?《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文就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就是我們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美、善、德行。“化”則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所以,文化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通過不斷改變來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世紀之交,中國正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實力的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國文化正走向混亂。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產品的推出,知識的更新,各種文化正急速地碰撞、交融。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在接受新時代的全面考驗。

現代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呢?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深刻的道德倫理,都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地位。黑格爾說:“傳統並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收過來的重視地保存著,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著並傳給後代。”傳統文化並不是死板的,無用的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無時不刻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時尚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基礎。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只有文化與現實生活相適應,這種文化才能存活,這就是時尚文化。

每個人對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浪跡五嶽、神遊九垓的李白追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陶淵明追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多愁善感、忠貞愛國的李清照追求“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他們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詩人淡泊名利、追逐理想、忠貞愛國的情懷依舊是現代人應該傳承發揚的寶貴精神品質。儒家文化依舊是我們的時尚文化。

在當今的時尚文化領域裡,離不開傳媒設備。打開電視,一檔檔娛樂節目充斥著公眾的視覺。打開電視,滿眼都是歌唱選秀節目,讓我們覺得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為它的鏇律,給人氣韻生動的線條美,讓人聽著舒服,所以各大電視台推出歌唱類節目來吸引觀眾眼球。但當這類節目大面積泛濫的時候,人們會發現,音樂似乎沒有什麼吸引力了,開始感到厭煩。這是為什麼呢?每天生活在歌聲里難道不好嗎?其實,音樂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鏇律,不是節奏,而是歌詞,是歌裡面包含的理性精神。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當歌手用情去演繹歌中的角色,當歌手把飽含深情的文字唱出時,這樣的音樂才是豐滿的,有內涵的,才能真正深受人們的喜愛,經久不衰。就像我國的琴曲《高山流水》《瀟湘水雲》,不是因為彈奏者的技藝有多么高超才流芳百世的,而是因為歌曲裡面蘊含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讓我們倍受鼓舞。

傳統文化的現代時尚化,是我們必定要經歷的陣痛。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中華文化才能得以新生!

篇三:傳統文化的反思

作為華夏子民,我們的經濟發展受到眾人矚目的同時,而中華優秀的文化卻在悄然流逝,我們該喜還是該憂?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中國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門的打開確實帶來了各路的先進思想,活躍和激盪了國人的觀念。也正是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比較,這些問題與變化都不可避免的湧來。許多人不會握毛筆,不懂茶文化,沒見過八仙桌,這些傳統文化正離中國人越來越遠,它已經成為了沉痛的事實。

雖然傳統文化不儘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是遠遠超過流毒的,不然中國文明怎么會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蘊涵著中國文化的悠久傳統卻是被當做了工具,對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視了其本身的價值。功利的衡量標準必將帶來精神生活的貧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生活領域帶來了一系列變革。單單拿電視來說,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而這種便利在總體上是推進了文化,還是損害了文化呢?在書籍閱讀的時代中,文字只是我們進入優秀文化的媒介,我們在文字中徜徉與思考。而在電子設備日普遍的今天,文化與知識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人們不再需要進行思考與理解,電視上的一類節目甚至忌諱思考,因為這會影響觀看。在電視上的一切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文化不同程度的轉變成娛樂,而這樣,原本意義上的文化卻也蕩然無存了。

不可否認,在娛樂至上的環境中,各種嚴肅的文化精神都不被嚴肅地看待,這無可聲辯地表明,文化在漸漸衰退。不僅如此,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也岌岌可危。面對外來的文化,中國文化似乎也被人們丟棄在遺忘的角落,外國文化有其特色與優點無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國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學語文不及格無所謂,但英語過不了四級卻拿不到畢業證書,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傳千古的文化越來越不被重視。

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持其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來的基礎上使其更多樣化,是多種文化交相融合,而不僅追求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