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關於距離的議論文

【篇一】

我常常在思考:距離是什麼?有時候,兩個人相離並不遠,但有人會說:他們相距很遠;有時候,兩個人相隔千山萬水,但卻有人說:他們之間沒有距離。我搞不懂,我弄不清楚,到底什麼是距離?或許距離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吧。

我和爸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不可逾越的距離(也許只是我認為)。

應對爸爸,我總是沒有應對媽媽時的那種簡單自如,那種能夠展現真實的自我的感覺。在媽媽面前,我能夠盡情地撒驕,能夠不斷地提要求甚至能夠和媽媽吵嘴,而在爸爸面前,心的深處好嫌有一種東西拘束著我,讓我變得不自然,變得個性的留意,不敢撒驕不敢提要求,更不用說是吵嘴了。我說不清楚它是什麼,或許它就是所謂的距離感。

如果我和爸爸之間真的存在著距離,那么這種距離為什麼會產生呢?是因為爸爸很兇?是因為爸爸和我是異性?還是因為爸爸不夠愛我?不,都不是。我想也許是因為他――是“爸爸”。是啊,在多數家庭中爸爸總是在扮演著黑臉的主角,總是給予我們嚴厲的愛,而媽媽,也許是愛得不夠理智,輕易就能變成溺愛。這時候總需要爸爸那嚴厲的愛把我們從溺愛中拉出來。

爸爸媽媽的愛的表達方式總是截然不一樣。爸爸的愛是深沉的,是埋藏在心底的,是不易被發現的,而媽媽的愛總是來得太直接,一點也不遮掩。這兩種愛構成了鮮明的比較,總讓我們覺得和媽媽是最緊密的,和爸爸卻是有距離的。

和爸爸之間的距離的構成也許是有意的,也許是需要的,那就讓這樣的距離持續下去吧!對爸爸只要理解足以!

【篇二】

每一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認識的,也有陌生的。通常遇到熟人,我們總會點頭致意或是給一個微笑,而對於那些陌生人,更多時候是毫無表情地檫肩而過。感覺這世界越來越冷淡,人與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層微妙的距離。物理學上管這叫斥力,它說人與人之間始終該有些距離,這是務必的。

但還是忍不住會想:能不能沒有距離。不只是對熟悉的人,我更想和陌生人打一聲招呼。即使我們素未謀面,但既然遇見,想必也是有幾分緣分。不是想搭訕,只是想感受人與人之間最淳樸的感。想到前些年有人組織了“抱抱團”運動,雖有炒作之嫌,但還是讓人心頭一動。

話是這么說,但要真正跨出那一步很難。即使此刻的我說的如此誠懇,真正走在大街上,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始終不敢如此做。怕遭白眼嗎?好像不是。最怕的是人家面無表情,不生氣,不驚訝,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般,就這樣把你拒絕在千里之外。

都說網際網路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話也不全然對。因為在網上的我們有多少人敢把自我的真實身份公布於眾?打破距離,是我們最期盼也是最害怕的事。人就是這樣的矛盾體。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究竟是否存在?能否存在?我有想過,卻也想不透。

我準備考個好大學,將來在大城市找份工作,安定下來。然而我又很怕,怕城裡人的冷漠,怕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遠的距離。但是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能夠逐漸縮短的,只是時間的問題。雖然要等很久,我還是願意花一生的時間去等待,總有這樣的一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