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扶直了生命的路

“拒絕”扶直了生命的路

姜鳳怡

有人說,每個人自誕生的那一刻起,上帝就已注定了他將通往何方。我們無法完全否定這種宿命論的說法,因為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在各個方面都做到出類拔萃,大多數人只能夠在某個特定的領域為生命高歌一曲。因此,學會拒絕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會修剪生命之樹的旁枝余葉,成為蒼茫大地上一株會思考的蘆葦,讓“拒絕”扶直生命的路。

生命不能承受無泉之輕,無泉之痛。我們需要給生命的航線鎖定一個明確的方向。然而,剛剛踏上征程的我們正戰戰兢兢地處於盲點處,前方是一大片罌粟地,倘若我們真被這表面的光鮮遮蔽了雙眼,茫茫然地追蹤著迷魂藥的弧線,那么,對於誤入歧途的我們,左邊是地獄,右邊也是地獄,我們將來不及懸崖勒馬,我們將不會有回頭的機會,我們將越陷越深,最終被陰溝中的泥潭所吞噬。因此,對於生命的最初取向,慎思之,明辨之,善拒之。

可喜的是,生命的大多是正義的,他們都找到了生命中的那股清泉。但成功者始終為少數。那是因為日常的煩亂生活,遮蔽了它的聲音。一些人總能在眾聲喧譁中搜尋到生命之泉的音調,從此,和著它的節拍,堅定不移的追隨它。這些人是偉大的。還記得印度聖雄甘地對自己的恪守:“獨身,禁慾,默想,一周有一天不說話。”甘地心中很清楚,自己體內也存在著一顆大眾皆有的好奇於這花花世界的心,但他選擇去主動拒絕那些浪費生命火花的燒不完的黑色燃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在金錢,權勢,利益面前光明磊落地坦然走過並非易事,因為世俗的生存發展方式無非圍繞這些而進行。拒絕的過程是痛苦的,然而,倘若你真正地放下了這些身外之物,你便會抬頭仰望到一片更恬靜的星空,伸手觸摸到一片更遼闊的曠野。甘地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拒絕方式,也因此走出了一條為印度解放事業而奉獻一生的比直的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細數這些善於拒絕的人,我們看到:陳寅恪拒絕了學術之外功名利祿以及禁錮著真知灼見的學位文憑;吳冠中拒絕了讓自己的任何一幅作品在眼前毫無分量的飄過,他不孜孜營求外界虛無縹緲的肯定,而是努力追逐著一種精益求精的藝術態度。這些人之所以成功,偉大,就是因為他們從不嬌慣自己,時刻修剪著細枝末節,從不允許滋生那種飽暖思淫慾的渙散態度。

若要自由,就要犧牲安全;若要安逸,就須逃離世俗的稱讚;若要變得偉大,就要時刻準備去拒絕,鑄造起牢固的心境防波堤,讓生命之樹在風雨征程上一路堅守,讓“拒絕”扶直生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