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能改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一個人,犯錯是再所難免的,因此能有知錯能改的精神,對於個人、社會的發展是相當有利的。

知錯能改,將相和。趙國的大將,廉頗,屢立大功,完璧歸趙事件後,趙王提拔藺相如,將其拜為上卿,位廉頗之右。廉頗不服,以此為恥,認為藺相如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揚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但當廉頗得知,藺相如之所以這樣做,都是為了國家利益,廉頗當即明白自己的錯誤,到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

如果藺相如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然處處與藺相如作對,即使藺相如再寬容,也會有惱怒的一天,一旦這種水火不相容的局勢出現,朝廷上下一定不得安寧。如此重要的兩個大臣鬧矛盾,國家如何管制?必定失敗。

知錯能改,國家興。國家的管理中,君主的知錯能改,更是可貴。最為典型的要數唐太宗。唐太宗時期,政治開明。他察納雅言,知錯能改,迎來了貞觀之治。他的臣子魏徵,善於進諫,曾上書直諫唐太宗,提出十思,而唐太宗力行改正。

如果,唐太宗高傲、專制,在魏徵第一次進諫時就找藉口將其殺害,哪會有貞觀之治的出現。

知錯能改,贏敬佩。從法西斯戰爭到今日,日本一直不願承認自己的侵略行為,引起亞洲人的強烈不滿。不僅如此,日本在國內的課本上,還大肆美化其侵略行為。與之相比,德國對戰爭的反思要深刻得多,德國總統還曾親自到犧牲的墓碑前,下跪道歉,其誠心感動千萬人。而日本就只能遭到千萬人的唾罵。

由此可見,知錯能改能以的他人的尊重,幫助自己立足,同時也是使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所以知錯能改,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