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

讀《我們仨》有感

《我們仨》講的是文學世家: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60年的緣起緣滅,因為離合,成就了這么多令我們值得深刻思考的故事。這位92歲的老人—楊絳先生,丈夫和女兒前後都離開了自己,這難道不是對一個女人來說最大的傷痛么?而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卻靜思追憶往事,書卻哀而不傷,讓我讀來心生溫暖,眼淚中卻帶著溫暖的微笑。讓我十分感動。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字裡行間都充滿了楊絳先生對家人暖暖的深深的愛。

這本書其實楊絳對錢鍾書、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 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吧。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歲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靈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只不過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對於“文革”的態度,作者小心的繞過去了,讓我都懷疑錢鍾書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別的知識分子一樣命運多粲?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對於文革,他們更是其中的受害者啊,原本平靜幸福的日子被弄得支離破碎,一家人不得不四處隱藏,行事極其小心。錢鍾書先的身體日益欠佳,而他們的女兒身體狀況一直很差,這對於楊絳先生來說無疑不是一道心坎兒。但是堅強的楊絳先生卻沒有放棄對生活的信心。因為她愛她的家,她愛她的丈夫和女兒,從《我們仨》中我便深刻的感受到了。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在書的最後配上了錢媛寫給母親的信,和畫中的父親。幸福的記錄著自己心中的感受,給讀者的心裡種下了一顆溫暖的種子。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沒有當時的政治變亂,沒有時時刻刻的生命危機,擁有的是美滿幸福的家庭,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幸運者,有機會去愛自己的家,所以我們更應該這樣做不是嗎,擁有的美滿生活應該更加珍惜。甚至是往死里珍惜。

對於《我們仨》,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我想這個幸福一直都存在於楊絳先生的心裡,存在我們的心裡,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這樣的一份小幸福,對吧。

家長讀後感:看完這本書後感觸良多,正如上面所說,我們應該珍惜擁有的幸福生活。對於文革經歷了那段艱難時期的楊絳先生來說,有痛苦但也有幸福。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心裡的感受更是不相同。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他們讓我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