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境”作文900字

當功利的衡量標準帶來精神的貧瘠;當語文課堂為了追求高分,不惜用習題的形式來解讀經典作品時;當一切文化都必須以娛樂的方式在電視媒體中表現出來時,打馬文化,國人是否只是過客。

其實,任何文化都不需要矯情做作,最淳樸的才是最真實的。

聽,遠處有琴音流淌,婉轉飛揚。那不正是陋室里劉禹錫在撥弄著素琴嗎?劉禹錫身居陋室,仍能淡然地調素琴,閱金經,而後感嘆著“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雖陋,因其心馨,而生機盎然。一切功利都只是幻象,即使是最浮華的文化也會消亡。但是,只要有寧靜的心境,不急功近利,不浮躁,還有那一份執著的追求,便縱有萬劫輪迴,博大而深邃的精神文化便會在你心底長存。

對比現在的我們,我們總是用功利的標準去追求精神生活,也許得到了功利,卻丟失了寧靜的心境,從而給文化做出了錯誤的詮釋。

如今,人們不免嘆息,為何當代中國產生不了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哲學家,大詩人或是大作曲家等等。歸根到底,問題出在國人的文化傳統的實用品格。國人並沒有把精神價值本身看得至高無上,在這種氛圍中,偉大的精神創造者不易產生,產生了也容易夭折。

“若不是讓畫筆蘸滿天國的七色顏料,人間靈巧的畫師又怎能繪出斑斕的七色彩虹?”有誰能夠像大師黃永玉,在陋室作畫卻怡然自得?沒有窗戶便自開一“窗”,頓時心曠神怡。

當今中國需要擁有一批像黃永玉大師一樣的人,以純粹精神創造為樂,並且以擁有這一批人為榮,這樣,產生世界歷史性文化偉人的機會就大。

所謂的文化也是一種單純的,貼近人的本性的生活記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蘇軾的一生充滿坎坷,他悲憤過,感傷過,但他還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詞人。苦難中的蘇子會放下種種身外的爭鬥,讓詩詞裝點自己的生命,從容地將自己的生活感悟記錄於筆下。這樣的文化,即使饕餮的時間讚揚吞噬著一切,它仍會超然的活著,詮釋著生活的含義……

理想的文化境界,淡然便是“靜”,純粹便是“淨”,而發展便是“競”,欲達“文化三境”,首先要改變文化的實用品格;其次是要摒棄文化功用的價值體系,莫把文化當成工具。若要做到以上幾點,國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