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的滿分作文

【篇一:不完美小孩】

適應了今日社會的繁華,忘記了往日社會的淳樸;經歷了今日社會的和平,丟失往日社會的簡單;體會了今日社會的競爭,缺失了往日社會的快樂。追求太多的完美,我是一個不完美的小孩,缺少一點點愛。

不完美的小孩,想要一個童年。我曾奢望去看一看遊樂場,坐一次雲霄飛車;我曾奢望看一看大海,觀一次潮起潮落;我也曾希望手裡多一個棒棒糖,體會糖果給我的快樂;也曾希望多一個限量版的機器貓,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是機器貓,可是同桌告訴我,擁有他,可以擁有一個童年。我只想要一個童年。

不完美的小孩,一直很“完美”。媽媽一直告誡我,要我做一個完美的小孩。她說:你只有一直完美,才可以比其他人更優秀。是嗎?我雖然心有疑問,卻沒有問出為什麼。所以我一直被各種補習班包圍,一直被各科習題環繞,一直拿著滿分的考卷。媽媽沒有問過我累不累,她心中的我一直很完美。也許我真的很完美。

不完美的小孩,還是不完美。我以為我可以一直完美,一直拿著滿分的考卷,雖然九十八分沒什麼,真的沒什麼,我還是第一名。同桌剛剛過及格線而已,我比他多了好多分呢!我看見他媽媽獎勵他一個吻,真好,原來成績差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愛。可是媽媽為什麼打我?因為我沒有考一百分嗎?因為我不再完美了嗎?我真的不懂,大人的世界。

當時光不再飛逝,陽光不再閃耀,雨露不再甘甜,你能否給我一個擁抱?媽媽。我是一個不完美的小孩,缺少一點點不是因為完美才得到的愛。

【篇二:一種態度而已】

小明和小強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從小小明就很聰明,而小強總是笨笨的,所以媽媽非常偏愛小明,爸爸不偏不倚。在外人看來他們雖是雙胞胎,但性格卻截然不同。小明雖聰明,學東西快,卻驕傲,目中無人,不會反省自己;小強雖笨笨的,學東西慢,但非常的勤學好問,會反省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慢慢的他們長大了,上學了。學校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考試已然成為了家常便飯。在一次周考中,小明發揮的很好,考了100分,而小強卻只考了55分,成績出來後小明很高興,在小強面前炫耀著,還一直嘲笑小強。小強責怪著自己,然後細心的訂正自己的錯題。回到家,他們拿出試卷讓爸媽簽字,媽媽高興地給小明簽了字,還高興地不能在高興地使勁表揚小明,這讓小明心中很是驕傲,而再看看小強的分數,臉立刻變得烏雲籠罩,嘴開始像機關槍一樣數落小強,小強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一定要有進步,爸爸在一旁看著,看著他兩個兒子,當他看到小強在被媽媽數落後一種堅定的表情時欣慰的笑了。

又一周過去了,這一周里小強每晚在寫完作業後,都會認真地複習,而小明自從考了100分後,作業馬馬虎虎的寫,寫完了就看電視。周考成績下來了,小明考了98分,小強考了61分,小明依舊驕傲,依舊嘲笑著別人,而小強還是看自己的錯題並訂正,但這次他還是開心的,因為進步了。回到家。他們拿出卷子,當媽媽要說話時,一向不愛計較孩子分數的爸爸發言了,小明心想,這次小強就等著爸媽一起吵吧。但出乎意料,爸爸,表揚了小強,而大發雷霆的批評了小明,批評完後,家裡寂靜了,爸爸再一次打破了平靜,問小明為什麼批評他,表揚小強。小明搖搖頭,爸爸語重心長的說,你今日因驕傲在考試中失去兩分,明日你在社會上因驕傲又會失去什麼,小強這兩次考試成績雖不高,甚至沒有及格,但他會反省自己的錯誤,面對錯誤,及時的亡羊補牢,進步了六分,那他遲早有一天會考滿分。他這是對自己負責,到了社會也會有一個好的前途。說完後,媽媽也陷入了沉思。

【篇三:標準,你為何如此重要作文

標準,你為何如此重要?

當我們拿著滿分試卷回家後,家長的親吻源源不斷;但當拿到一張不及格試卷時,得到的只是一個巴掌。然而我滿心歡喜拿著差兩分就滿分試卷回家時結果卻跟不及格試卷結果一樣。心裡不禁生出一個疑問:標準,你真的如此重要嗎?

我想說:不!

不可否認,我們都想要一個達到標準的試卷,對於家長們來說便更是如此。然而,一張達到標準的試卷就能說明我們真的全部理解了知識,全都掌握了知識嗎?誠然,或許家長們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很好的成績,這確實是每一個父母都的心理,但是,達到了一個標準便是親吻,低於這個標準便是巴掌的行為真的合理嗎?難道一張98分的試卷不及一張61分的及格卷。只因98分沒有得到滿分這個標準便是巴掌,只因61分滿足了及格這個標準便親吻。那我們學生以後要怎么做呢?

若家長堅持這種做法,那學生會不會在發現自己不能達到滿分而只能達到高分,卻想得到家長們的表揚,選擇放棄高分而只是達到及格呢?那以後的學生是不是只會安於現狀,達到及格便可。因為高分還不如一個及格標準,所以學生們會不斷安於現狀止步不前,不會想取得高分,那有些知識便不再去理會。我想這並不是家長們的初衷。所以,標準也沒有如此重要。

正如當代詩人郭小川說:“但願每次回憶,都對生活不感負疚。”希望家長們也明白,標準不能衡量一切,因而,有時我們也大可不必太注重標準,讓我們對生活不感負疚,就像麥克阿瑟所言:“當生活都用標準來衡量時,那社會便不再有溫情和喜悅。”對啊,標準確實可以衡量一些東西,但它只是一個標誌性的東西,並不能代表一切。錢鍾書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的導師並不用標準考試成績來衡量一個人的付出而是結合他平時的表現綜合思考。便對學生有一個很好的定論,學生也會不斷努力向前奮進。因此,錢鍾書一生最敬佩的人便是他的導師,因而錢鍾書取得如此的成就也受其影響。試想一下,倘若這位導師也想漫畫中的家長般,如此注重一個標準,結果又會如何?還會有如此成就的錢鍾書嗎?他還會成為錢鍾書最敬佩的人嗎?

危害如此,痛心也在此。

反觀當下,多少人追名逐利,只為一紙文憑和所謂的標準,爭得頭破血流,最後也一無所獲。為何不把標準看淡些,正如汪國真所說:“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這紅塵,太污太苦太錦簇;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願我們所有人都能把標準看淡些,然後去追逐詩意和遠方,不留負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