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10篇)

1.農之月令汪曾祺先生寫過《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綴上“月令”一詞,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風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種,蠶老麥黃一伏時。莊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得有講究,亂不得。驚蟄了。“驚蟄”怎么看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詞。莊稼人要抽出時間“鬆土”,憋了一個冬天的黑土地,已經等不及了,急著出來透透氣。春耕開始了(也有春分的說法)。從清明到端午,莊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蠶種,講究的就是一個“次序”。這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規矩,幾千年耕作經驗的積澱與升華。村中,要每家每戶地仔細叮囑。“芒種”這個詞真好聽。大約在六月份,草莓地里會莫名其妙地生出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這種發現,談不上智慧,只是一種經驗之談。不要著急,也不必時不時去看。待到烏豬子過江了,躲的、藏的,蟲們都會溜出來。用紙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遠遠的一處荒田裡去。踩死它?哪能呢!莊稼人講求佛性,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奶奶年紀大了,卻不忌憚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耕作了一輩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小孩自然沒有這般境界。從桑葉腋間墜出的桑樹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黃澄澄、紅撲撲、紫瑩瑩,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桑葉伸伸展展,桑葚清清涼涼在底下蔭著涼著偷樂。小孩真饞!一個孩子像貓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小孩便忙著摘桑葚。吃到嘴唇發紫,被媽媽拖著去河邊洗。小孩也不忘顯擺自己的聰明。夏至來了。田裡要浸水。不大會兒,蚯蚓搖頭晃腦地爬上田埂。又不大會兒,你再回來看看,田埂就滿了。這些蚯蚓也聰明得緊呢,這是一種本能。水汽泱泱。莊稼人將腳探入水中,涼絲絲的。田裡有些許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緊,莊稼人腳底的老繭厚著呢。還有水蛙,我們這裡稱“螞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紅的楓林漫天舒捲。這是怎樣的景象!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澆糞。有人瞧不起莊稼人的愚鈍,我卻不這么想。二十四節氣,吃桑葚的孩子,還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連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又何嘗沒有智慧?真願意做個莊稼人。

2.左手糞叉,右手筆桿爺爺的手,拿得起糞叉,舞得了筆桿。爺爺是一個農人,他常常“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卻從沒有過“草盛豆苗稀”。因為他精通耕種之道,不滑不懶;最重要的是,他施用農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爺爺便背一竹簍,操一糞叉,遊走於村頭巷尾,撿拾牲畜穢物。及至天一放亮,村郊不上不下地被飄來的炊煙裹住,爺爺就回家。奶奶擺好了早飯,小米粥、饅頭、青椒、拍黃瓜!呼嚕呼嚕喝完湯,順便踢走死纏腳下的巴兒狗……偶爾奶奶也夸一夸爺爺撿來的大糞:“這肥好,臭!”老頭老太太對視一眼,笑了。爺爺曾是個大學生,當官的,有過出息。太爺爺共有六子,本來都該安安分分做個小農民,但爺爺不。他天分異常好,私學,中學,及至大學,都是一路直上。後來當了小官,雖不大,但在鎮上也算是有頭有臉了,在村里更是紅極一時。眼看升官在望,爺爺卻收拾行囊,攜家帶口,回了村里。村里人都表示理解:“對嘍,農民好嘛,看看莊稼看看草,啥都不愁。”村里人稱讚爺爺的農活,還敬佩爺爺的書法。逢年過節,紅白大事兒,都找爺爺來寫字兒。不必狼毫,不必端硯,更不必宣紙——鄉下人也不懂欣賞這個,但他們都知道爺爺見多識廣,高文憑,有技藝。對於求字之人,爺爺總是來者不拒,放下糞叉,洗手執筆,揮灑而下。當淳樸的鄰人拿到字後,喜悅之情全溢於臉上,總想夸一夸這字兒——就像汪曾祺筆下的鄉親們一樣:“這字兒好,真黑!”我是爺爺的長孫,卻去之遠矣!常問爺爺:“您咋就願意做個農民呢?”他總會拿他喜歡的文人汪曾祺做例子:“你看啊,老汪這人寫文章寫得好。俗而不厭,多而不濫。為啥?他雖是文人,卻也近於農人。勤懇、淳樸、達觀。”我點頭:“是啦,他也掏過糞,而您是叉糞。又都是執筆之人,又都上過大學。您和汪先生差不多嘛!”爺爺很得意我的說法,卻仍擺手不贊同:“有一點不一樣,他種地不如我。”奶奶看我們爺孫倆笑鬧,總是很無奈,嘆道:“這老頭子。”我不知道我何時會有這種高度,更不知道爺爺眼裡的世界是怎樣,但我深知,爺爺表現的那些,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糞叉和筆桿共存的境界。平淡而知足,是爺爺的智慧。

3.老爹老爹並不是我的親爹,之所以這么稱呼他,純粹是為了與我那親生老爸加以分辨。老爹是做槓秤的。一手老繭可見他技藝之精湛。沒錯,老爹已經出師四十年了。老爹是拜師學藝的,聽說這做槓秤的是一戶姓胡的人家。本來是不外傳的,可是到了這一代卻突然沒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蔣叔。他們兩個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蔣叔卻對人曲笑逢迎。他倆出師之後,在這一條馬路兩邊各自開了一家秤店。一開始兩家都紅紅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趨單薄,冷清得有點淒涼,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擋在路上也無人問津。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鋪,便關了門,信步走到蔣叔的店鋪。進店一看,可謂人氣興旺啊!嶄新而又鮮亮的招牌,更是讓老爹心裡一揪,既疑惑又羨慕。老爹就呆在蔣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蔣叔的店才平靜下來。他倆在後院裡擺上一桌小酒,邊吃邊聊。老爹有點羞澀地問:“師兄,你說我家店鋪為啥那么冷清,眼瞅著就要關門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交?”嘆了口氣,點了支煙,又給擰滅了。蔣叔笑笑說:“你怎么就這般榆木腦袋呢?都說顧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給他的秤少一兩。你不能給他多一錢。你聽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來了,有個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桿缺二兩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老爹聽完,什麼都沒說,默默地喝完酒,朝蔣叔擺擺手:“那五十桿秤,你自己做呢!”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直到有一天,聽說蔣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過去看看。蔣叔被堵在店裡,落魄得像條狗。老爹問:“要多少才可以補救?”蔣叔說是四十桿秤。老爹回去一連幾日黑白不分地趕,總算幫蔣叔還清了。後來,蔣叔的店關門大吉,他在一天夜裡走了,再也沒有回來。老爹的店卻日漸紅火了。現在,每當有人懷疑斤兩有問題,小販們總是丟下一句:“這是老陳的秤!”那人便作罷了。是的,老爹即老陳,名喚陳實。人們就敬重地這個“實”字。

4.智慧三境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早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現在我認為,智慧還能分為三境:山,海,天。第一境便是這山。山,屹立於大地之上,向來是高大、穩重的象徵。一開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個土丘,隨著時間流逝,經驗累積,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漸升高。由一句不見經傳的土丘升格為名山,最後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地步。但是,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積,不能變通。就如同山永遠無法比人高,無論山多私巍峨,如何頂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動,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土壤之上。因此,第二境便是這移動的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經過不斷學,融會貫通,智慧轉變為遼闊的大海。水無常形,人的智慧在這一境,可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時,大海何其寬廣,就算是將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無法將其填滿。然而,人要到達一境界是何其困難。雖然人有時也會靈一閃,做出一些精妙絕倫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將那流水歸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比海還寬廣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僅只是比海寬廣。天,首先它籠罩萬物,無處不在。同時又無形無象,不可捉摸。在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趨於化境,大智惹愚。就如同氣,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在那。智慧到了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這種智慧的人,做事都有著各種深意,並很難為人所理解。人類歷史上下幾千年,有這種大智慧的人為數不多,如老子、釋迦摩尼等。智慧三境,智慧逐漸增加,但人卻就得謙虛,山自認為可通天,海自認為圍繞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無窮。就如同大圓與小圓,大圓面積比小圓大,但其接觸的未知也比小圓多。因此,智慧雖可分為三境,但仍是無窮無盡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儘自己所能,向著下一境,向著那無盡的天空,星辰大海進發。

5.小巷麵條香小巷的深處是家麵店,主人是位老人。老人一頭白髮,精瘦。當他悠閒地坐在門前台階上抽菸時,透過那飄緲煙霧,我分明從他渾濁卻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滄桑。麵店是沒有招牌的。每當清晨,小巷的人們尚未起身,麵店的門就開了。那面香,便從小門中湧出,漫到每家的窗台。於是,人們被香味從睡夢中拖也,走進小店,端坐於桌前,等待著自己的一碗清香。這時,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小麵店人少時,便由老人的兒子招呼著。人多時,就由老人來協調。每法上班族和學生黨急著離開時,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個歉,那人定會爽快地答應多等一會兒。我自然屬於趕時趕刻的學生黨,所以坐下來不久,便可獲得一碗清香。吃完後,向周圍的人道個謝,攜著眾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來求學的一天。啊,有了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終不亂,時時溢出三分韻律,七分詩意。每當有人誇讚時,老人可不會廉虛,總是熱烈地應承,並炫耀自己的湯麵——麵條是自家手制的,魯是到鄉下的釣翁討來的野生魚,就連水都是從自家院子的井裡挑來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訣都透露了,不怕被搶了生意?”老人卻一笑:“哪裡是什麼秘訣呦,誰都知道,但有誰像我這樣堅持幾十年呢?”老人的兒子也是廚師。熟客們會發現,父子倆的面頗為不同。所以,叫面時總要添一句:“老爺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於我,編愛老人的面。老人的麵筋道,叔叔的面偏軟;老人的面,味輕,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說:“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熱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確,叔叔的面上會淋一勺蝦子油,而老人卻喜歡放上兩三根香菜,幾滴豬油。吃老人的面時,竟聞不到香氣,惟有輕咬麵條時,那香氣才由麵條的縫遼隙中迸濺出來。麵條筋道爽滑,豬油鼓動魚湯,魚湯刺激你的味覺。老人的智慧,也許便是特靈魂留在面中了。終於一日,小巷被拆,小麵館也搬到另一條小巷。臨走時,老人讓兒子給所有人端上一碗麵,面上分明是三三根香菜和幾滴豬油。老人挑了幾根面,喝了一口湯,點點頭說:“有三分意思了。”後來,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經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卻分明有幾分父親的影子。至於在客人間熟念地招呼的,卻是一位與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

6.境由心生智慧是一種心鏡,境由心生。心基吸智,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心若有慧,則宛若長空旭日終至至靈之境。民國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花。我想,在茫茫綠原上看花的那隻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獨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說,人生的意義不是吃飯這么簡單,還應有更高的追求。誠然,智慧對人類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拋開物質層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華物質遮住雙眼的人,才是有資格稱做智慧的人。再進一步講,擁有大智的人,不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獨行、超然物外的膽氣。我曾驚嘆於朱耷的《墨魚圖》。那隻翻著白眼的魚訴說了怎樣的智慧心語?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這位明朝遺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間……如果說朱耷的智慧是一種氣象,那么,莊子“超乎象外,得其環中”的智慧便是一種至鏡。超脫於生命本相的空靈之境,乃是禪與道的完美契合。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鏡止水嘆澄心,霽月光風以待人,便禪一般地詮釋了朱耷的氣象和莊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萬物,故能在圓寂之前,嘆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通往智慧的空靈之境,是沒有捷徑的,需要全身心地領悟。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必要時,可學一學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於大自然中,領略融身於天地之間、放眼於銀妝世界的寥廊與凝重。生命本就是一場鍛鍊,智慧便是那最終的升華。修一顆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於生命無悔,於本心無愧。

7.皺紋中的智慧歲月的車輪在人生的道路上輾過,深深的皺紋訴說著爺爺的人生,體現著純樸的智慧。一、牛耕“呦喝,呦喝……”爺爺沙啞的呼聲在空曠的地里顯得格外清晰。天上烏雲開始匯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邊。“爺爺,快回來!”“知道了,就這一塊了,耕完再回去。”話畢,又吃起了呦喝聲。天空果真飄起細密的雨。爺爺回來時身子已濕透,腳上沾滿了泥。“爺爺,你把牛賣了吧,這牛都老了,耕地太費力了,現在有機器,很方便啊。”我望著爺爺,說出心裡的想法。“小丫頭,這牛耕雖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適用啊。趁爺爺還有勁,多耕些地,比機器耕得細呀,也不傷地。”如今,村里只剩爺爺這一頭牛了,也只剩爺爺一個人還在用牛耕地。望著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歷久彌新的經驗。煙雨朦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諧,多么自然。二、珠算“得咚、得咚……”爺爺撐著老花眼鏡,撥弄著算盤,時不時地在小本子上記些什麼。“爺爺,你在算賬啊,我幫你吧。”“小丫頭,你能幫我什麼,你會用這老算盤嗎?”爺爺笑著向我挑眉。“我用手機幫你算,你報數字就行,不比你這快嘛,而且又準。”“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鮮玩藝我這把年紀學不會了。這老算盤倒好用,爺爺教你算吧。”“不要,我看著就暈了。”爺爺低下頭去,眉頭皺昆,自己又開撥。我偷偷地用手機計算,發現爺爺的結果那么精準,條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靜坐,手指撥弄,那般淡定,那么穩重。三、戲曲靜夜,涼風習習,微弱的星光陪襯皎月,酒下清輝。爺爺在門前的老槐樹下,抽著旱菸。“爺爺,夜晚天涼進屋睡吧。”“丫頭,坐這兒,這點涼,爺爺還受得住。”“那您講故事給我聽吧。”“故事都給你講遍了,沒了呦,爺爺唱歌吧。”爺爺清了清噪子:“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轉保定乾坤……”爺爺的歌聲並不動聽,卻帶著莫名的心顫、悲涼。望著爺爺皺紋間的無限認真,我明了:智慧是一種淨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協調。

8.布拉格不說話故鄉在建造“宋城”。城牆高聳,旗幟飄揚,徽派民居古樸風雅,青石板路鋥亮光滑,乍看似有唐宋遺風。但這樣的“宋城”已然太多。如今的城市,有山便是山城,有水便是水鄉,神州大地上湧現出無數的烏鎮周莊。風情不同,特色各異的城市漸漸失去辯識度,怨不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吶喊: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遺恨,只有幾座既可休息也可憑弔的涼亭。城市雷同,千篇一律,景區相似,粗製濫造,不禁發問: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與智慧,難道被一些人盡數使在炮製城市上了嗎?我想到了布拉格。看似高貴優雅的“天鵝絨革命”曾把這裡的一切衝突得茫然不知所措。而布拉格拒絕政治遊戲選擇生活的藝術。她明白外來的蠻力終究泯滅不了美麗。尼采說:當我想以一個詞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她是德沃夏克的指揮棒是波西米亞的水晶。《基督山伯爵》結尾講:人類的一切智慧都蘊藏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在布拉格,智慧使她等待,堅韌充滿希望。足夠忠貞的布拉格,橫亘在歐洲動盪的歷史中,沉靜而安恬。足夠智慧的布拉格,拒絕每個時代的粗魯,獨自美妙,只留下天涯友人虔誠的膜拜。反觀當下,竟有張家界的山峰因好萊塢電影而易名。環顧左右,“英倫風情”、“巴黎之光”的建築填塞了許多城市。不禁恐慌,外來文化的滲入竟已深入骨髓了嗎?它塞住了靈動的氣息,篡改了城市的脈絡,上海弄堂,北京小巷,它們仍舊無恙嗎?聯想到捷克的知識分子,即便家園荒蕪,依然拒絕德國納粹的文化入侵,拒絕抹煞他們的城市記憶。這種果敢和決絕,不禁讓人心弦震撼。我們中的一些人,其智慧是否僅僅浮於表面?從小時的奧數金獎到成年的勾心鬥角,這樣的“智慧”恐怕缺乏筋骨。詩人科勤律治說:“心靈仍需要一種語言。”我們的城市也需要一種語言,一種特立獨行的智慧,這種智慧貫穿整個城市的脈搏,千百年屹立不倒,生生不息。《道德經》有言:“大辯若訥”。可惜窗外,城市改造的轟鳴不絕於耳。而布拉格不說話。

9.“倔”和“笨”的力量大躍進時期,朱東潤老先生作為復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講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卻牙根緊咬,面色難看。簡直要上刑場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原計畫五年完成的三本書,現計畫三年完成!”話音剛落,台下便是一片鬨笑之聲。“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勁卻上來了,說什麼都不肯再讓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這若是被日碼萬字的當代作家看見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這么“倔”?何必跟“效率”較勁?簡直是一根筋!的確,對於講求效率的智慧的當代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知變通,乃至於冥頑不靈了。三年,豈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問題。只要願意“坐家”,輕敲鍵盤,日碼萬字也能輕鬆搞定。只是,如此隨緣、如此寫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釋過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來恰如變了質的白開水。同樣“冥頑不靈”的,還有歷史學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聲鵲起,然而他的出名,卻不是因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為“笨”。十多年的時間,老先生統共寫了三本書,加起來不過七十餘萬字,平均到每天不過百餘字。然而,為了蒐集史料,老先生訪遍了各地圖書館、書庫,翻閱了兩千多萬字的史料,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要得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終才有了那么一點老笨結晶。然而,這樣的著作,定心讀來,方知是“字字含血”啊!二老的作為,認認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於“倔”、成於“笨”,在於某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著手。古人吟詩“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方才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這種精神離今天的我們實在太遠了。在速度與效率所帶來的緊張與刺激中,精品之作也離我們越來越遠。我不敢說今天市場上的作品全部流於平庸,但在市場利潤的引誘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隨浮華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這流失了的春華,恰恰是我們最可珍惜的“智慧”。什麼時候,我們的作家能夠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齒:“不行,最少三年!”

10.凡人智慧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教師。他老人家的語文教得極好,常有些朋友托他教自己的子女作文。爺爺再三推辭,卻終究敵不過大家的邀請,開了個小小作文班。一日,我前去瞧瞧。但見他帶著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念著古詩。稚嫩的童聲響徹整個小院。我不禁啞然失笑:“爺爺,他們懂這些詩的意思嗎?您就興抖抖地帶著他們讀!”爺爺依然搖頭晃腦:“這你就不懂了。他們這年紀,正是培養興趣的時候。幼學如漆,興趣成才,暫時讀不懂,又何妨?”我只得笑笑,似乎領悟到其中的某些奧妙。爺爺愛出去遛彎,天天不落。這一日,外面的天氣有些陰,怕是要下雨,我卻看到爺爺穿上鞋準備出門。“外面要下雨啦,您就別再遛了。”爺爺充耳不聞,神神秘秘地掏出一把雨傘和一本書。我定睛一看,竟是一本《紅樓夢》。“難道您準備打著傘,在雨中會林妹妹嗎?”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文人意趣,在斜風細雨中才能抒發得淋漓盡致。這紅樓可是女性悲歌,若晴空麗日,何來哀愁?”話音未落,爺爺便推門而去。我望著爺爺的背影,暗暗噓唏。爺爺有四個子女,雖不出類拔萃,卻個個都挺直腰桿做人,辦事極認真,經商的誠信,行醫的仁義。別人問爺爺怎么調教的,爺爺只是呵呵一笑,道:“笨人自有笨辦法……”竟丟下眾人,抱起一本書,遛彎去了。我太過好奇,終於從奶奶那裡得知爺爺的“教育妙法”。原來,爺爺在子女成人後,並未太多過問,也不給任何一個特殊的照顧和幫助。於是,四個子女只得咬緊牙關,自立更生,去闖各自的天地。這么做,倒成全了他們的性格,一個個磨礪得堅強勇敢,不懼艱難。爺爺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他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難登大雅。然而,街坊們總覺得他有某種境界。凡人智慧,不可奢求,罷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