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滿分作文賞析及點評

高考作文也已成為近幾年媒體的關注熱點,而高考滿分作文更是熱點中的熱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高考滿分作文賞析及點評,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全國卷2高考滿分作文:篤學創新,最具風采

千古江山,英雄有覓,風流不曾被雨打風吹去。今有大李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又有老王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之路;還有小劉用相機帶人們體驗生命光影,品味大千世界。我不禁感慨: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老王於平凡中彰顯著不平凡,這種風采值得我們追求;小劉用生命去感受世界的美,這種風采亦值得讚揚;但我更覺得,大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新,將個人成就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帶動國家學術的向前邁進。這種篤學創新的學術風采更值得我敬佩,也更值得整個社會去褒揚和追求。

篤學。當下我們少了“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學者,卻多了“意粗氣躁,一事無成”的懶人;我們少了“博學篤志,不問功名”的求學者,卻多了“汲汲於名利,戚戚於富貴”的世俗人;我們少了埋頭苦幹,潛心於學術的價值追求,卻多了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的浮躁之風。在人們精神日甘墮落,社會風氣日趨奢靡的今天,大李篤學的精神更顯彌足珍貴。幸而,我們有梁思成潛心於學術,專心寫出《營造法式》;我們有季羨林於牛棚中仍能篤志研學,寫下《牛棚雜憶》;我們還有大李身體力行,篤學敏思,為當代治學環境又注入一股清風——此等篤學風采,值得我們追求!

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生命和靈魂,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當下市場上山寨抄襲大行其道,創新成果得不到保護,創新精神難以得到肯定和讚揚。文憑造假,論文抄襲,學術領域創新能力弱的種種問題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引起我們憂慮和深思。而大李矢志創新,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這無疑為學術創新環境注入新活力。大李,以其獨有的矢志創新風采,感染者全社會的學者,洗滌著學術風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感慨道。我們的社會有著浮躁奢華之風,還有著太多投機取巧的現象;但我們更有如大李般擁有篤學創新風采的學者,不斷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注入一股股清流!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大師?”錢學森憂慮地詢問溫家寶。這句話對我們是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而對大李風采的追求,就是對篤志創新治學品質的肯定。這樣,我們在治學之路上便不會迷茫,我們的國家才充滿了活力與希望!

篤學創新,最具風采,大李——當之無愧!

2017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質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個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則為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固然“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文品與文章有背離的可能,然也有邊角可見其為人。

內在人品、精神形象與外化表現息息相關,即便達不到完全一致,也終有相應透射。美國史學界在研究二戰時流行過一句話:一個性格溫馴善良的男人,他做夢也不會把刀插進一個孕婦的肚中。同樣,人的人品特質也是如此,倘若純情溫良,怎會行文浮躁侷促;倘若個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會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質與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謂“言為心聲”。

內在人品特質是外化表現的最大操縱者,常有人說我心思細膩,因而行文結構縝密,文字靈動,大抵也出於此。

生命的經歷塑造了性格與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時參軍的畢淑敏稚嫩而濕潤,在懸崖峭壁上俯瞰時積蓄了對生命的珍重;在惡劣高原上慶生時體悟了青春的沉甸。“動輒行者無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醫心,給予了她有條不紊的規章,歷練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筆常常令人震顫,這般凝結於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質與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紋,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這是她對生命的堅定與執著;“氣質是女人最好的化妝品”,這是她對個人修養的提煉升華。諸如此類的的撼人心靈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謂“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蘊哲思的細密針腳縫綴成其人品與性格特質。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為“以文輔仁”。

文字以一種無形力量使人與之發生共鳴,即便個人品行與行文有輕微錯位,人也會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嚮往追求的特質,從而完滿自身,更使人與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國平曾言:“閱讀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如此看來,文字所迸發的力量著實能深刻影響人,那么個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嘗不會與人緩慢靠近呢?

文與人品相輔相成,共同致力於人與文的趨向完滿。性格與人品並非瞬時性組構的,複雜的內在誠然與文章之內涵時而不對應。但必須承認一點: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真正值得被親手寫下的文章不需要虛與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現出其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為顯現人品的一種方式。由此也可見文與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為清正之人的終生追求。

2017雲南高考滿分作文:大李學術之風采

千古江山,英雄有覓,風流不曾被雨打風吹去。今有大李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又有老王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之路;還有小劉用相機帶人們體驗生命光影,品味大千世界。我不禁感慨: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老王於平凡中彰顯著不平凡,這種風采值得我們追求;小劉用生命去感受世界的美,這種風采亦值得讚揚;但我更覺得,大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新,將個人成就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帶動國家學術的向前邁進。這種篤學創新的學術風采更值得我敬佩,也更值得整個社會去褒揚和追求。

篤學。當下我們少了“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學者,卻多了“意粗氣躁,一事無成”的懶人;我們少了“博學篤志,不問功名”的求學者,卻多了“汲汲於名利,戚戚於富貴”的世俗人;我們少了埋頭苦幹,潛心於學術的價值追求,卻多了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的浮躁之風。在人們精神日甘墮落,社會風氣日趨奢靡的今天,大李篤學的精神更顯彌足珍貴。幸而,我們有梁思成潛心於學術,專心寫出《營造法式》;我們有季羨林於牛棚中仍能篤志研學,寫下《牛棚雜憶》;我們還有大李身體力行,篤學敏思,為當代治學環境又注入一股清風——此等篤學風采,值得我們追求!

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生命和靈魂,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當下市場上山寨抄襲大行其道,創新成果得不到保護,創新精神難以得到肯定和讚揚。文憑造假,論文抄襲,學術領域創新能力弱的種種問題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引起我們憂慮和深思。而大李矢志創新,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這無疑為學術創新環境注入新活力。大李,以其獨有的矢志創新風采,感染者全社會的學者,洗滌著學術風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感慨道。我們的社會有著浮躁奢華之風,還有著太多投機取巧的現象;但我們更有如大李般擁有篤學創新風采的學者,不斷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注入一股股清流!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大師?”錢學森憂慮地詢問溫家寶。這句話對我們是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而對大李風采的追求,就是對篤志創新治學品質的肯定。這樣,我們在治學之路上便不會迷茫,我們的國家才充滿了活力與希望!

篤學創新,最具風采,大李——當之無愧!

2017廣東高考滿分作文:用眼去看,用心去聽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個地方,不同的人通過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感知自然的途徑參差多態,或打開電視欣賞色彩鮮艷的螢屏,或輕點滑鼠瀏覽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認為,惟有走出房間,走進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聽,才能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的無限魅力。

通過虛擬的信息網路途徑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嘗不可。隨著信息多元化的發展,身處網路資訊時代的我們只需輕輕按動手中的電視遙控器或是滑鼠,只要是我們想看到的信息和圖片,都將毫無保留得展現在我們眼前。正如網友侃言:“如今的每一個人都是身處茅廬而心知天下的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風光當然也無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們坐在舒適的家裡便知曉南極企鵝的生活習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廣闊無垠,清楚四川九寨溝的風景怡人。這種種體驗都是前人無法想像的。 

然而,虛擬的網路途徑只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發上或電腦桌前,你也許可以知曉南極企鵝的生活模式,卻無法了解身處天寒地凍的環境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如何抗爭自然給予的挑戰,是如何書寫生命帶給它們的壯歌。躺在舒適的床上,你也許深知無邊的沙漠帶給探險者們的種種艱辛與困難,但無法體會那炎熱的空氣給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乾燥的沙粒給人帶來的絕望。正如你觀賞著眼前九寨溝的斑斕色彩,卻永遠無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與拂面而來的清風之柔和。由此可見,僅從虛擬的途徑了解自然是遠遠不夠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進大自然,與它擁有一個心貼心的擁抱吧!當你踏進綠綠的草地,自然給你的不再只是一張翠綠的圖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機勃勃的小動物樂園。當你走進寬闊的大森林,自然給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獸的畫像,而是地球之肺給人帶來的清新空氣和舒適的蔭涼。比起在網路中源源不斷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僅收穫了自身親歷的難得體會,而更多的是自然贈予人類的無限美好。還在等什麼?難道要放棄掉那用再多的金錢都買不來的自然厚禮嗎?而只有通過自身經歷的途徑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禮物的厚重與美好。

羅素有言:“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發上或電腦前,走出一成不變的生活,用眼去看這大自然的參差多態,用心去聽聽大自然脈搏的跳動。惟有此途徑,人類才能知曉自然母親的美好與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聽。 

【點評】

本文圍繞“走進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聽”立論,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論證周密。文章開門見山,於首段提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先從反面論證“通過虛擬的信息網路途徑”去感知自然雖然“未嘗不可”,但是“遠遠不夠”,再從正面論證只有走進自然才能收穫“自然贈予人類的無限美好”,結尾再次點題。行文連貫,照應嚴密。語言整飭流暢,句式長短結合,富有節奏,蘊涵情感,顯露出較為堅實的表達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個別引文不盡準確,個別地方“得”“地”不分,個別句子因存在掉字現象而損害到語言之美。

猜你感興趣:

以下是簡單100學習網國中、高中各年級各科目免費試聽課程,可免費試聽20小時。

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