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規矩滿分作文4篇

“規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著名相聲表演者郭德綱去年在微博上羅列了早時老北京的習俗,在微博的最後,他這樣寫道。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老規矩滿分作文,歡迎閱讀。

北京老規矩滿分作文一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其實,不僅北京有,全國各地都有。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有些老規矩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從整體層面上看,老規矩不能丟。

首先,所謂的老規矩,其實都是人們千百年來總結下來的一些優良行為習慣的結晶。人類的生活,不管社會怎樣變化,其吃、喝、拉、撒、睡、接人、待物等等生活的基本行為習慣是不變的。前輩總結下來的那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老規矩“,正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和睦相處的做事、做人準則。試想,一個沒有規矩的家庭,那境況將會怎樣!你作為一個子女,如果不孝順老人,出門不但不和長輩打招呼,而且回來就跟父母大吵大鬧,甚至摔盆子摔鍋摔碗……那家庭豈不成了“戰爭”和“災難”的場所!再則,即便不在自己家裡,到了別人家裡沒規沒矩,隨便動人家的東西,人家說兩句還不高興,甚至惡言相向……那也只能給對方的家庭帶來騷擾和厭惡。

規矩,是家庭和諧發展的基石,更是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文明的社會更講究“規矩”,尤其是“老規矩”。我們現在講建設法治社會,其“法”不就是“規矩”么!?君不見美國憲法二百年基本不變,這“法”不就是“老規矩”么?!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憲法和各個領域的法規制度。有法,才有章可循;有規矩,才成方圓。我們國家也不例外。我們也在建設法治社會。我們教育有教育法,教師有教師法,工商有工商法,稅務有稅務法,旅遊有旅遊法,畜牧有畜牧法,公司有公司法,婚姻有婚姻法,企業有企業法,訴訟有訴訟法,交通有交通法……這些“法”都是“規矩”。這些“規矩“絕大部分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都是互相借鑑、傳承、因地制宜再“總結繼承”出來的。老規矩不能丟!

“紅燈停綠燈行”這個交規,我想在有汽車行駛的那一時候起就應該有了,我想以後還會一直實行下去。難道在以後因為這個交規“老”了就不用了么?如果每一個人將來都因為交規“老”了而不遵守交規,那整個交通路況將不堪構想,“事故”和“死亡”將隨處可見!“規矩”不因為“老”就要廢棄,只要是合理的就應該繼承和發揚!不只交規是這樣,所有的“規矩”都是這樣!我們要學會區分和辨別,要學會批判,更要學會繼承!

老規矩不能丟!合理的老規矩更不應該丟!北京合理的老規矩不能丟,其他地方合理的老規矩也不能丟!

北京老規矩滿分作文二

中華民族有一個老規矩,那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迎新年。

中華民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迎新年的,這已經無從探究了,反正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習俗了。在這一天,凡是有著中華傳承的人們,不管他們身居何方都會在內心記掛著這一天,都會與親朋好友互相送上美好的祝願。

我家也有一個老規矩。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媽媽總是在碗櫃裡留有幾個生雞蛋,每當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媽媽總會在招待客人的菜色中,加上一盤讓我饞涎欲滴的攤雞蛋。要知道,在我還是小孩子的那些年,每家每月要憑購物本才可以買上兩斤雞蛋。在那些年,能痛快的吃上一次攤雞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時還小的我,總是盼望家裡來客人,每當爸爸媽媽招待客人的時候,我會找各種理由,賴在桌子邊不走開,期待著爸爸把一筷子攤雞蛋塞在我的嘴中,把我打發走。

爸爸有兩個茶葉桶,一個是裝他自己平時沖泡飲用的茶葉,另一個桶里裝的是給客人預備的茶葉。我喜歡聞媽媽給客人沖泡茶葉的時候滿屋飄香。

到我成長為一個少年的時候,媽媽會讓我幫忙招待客人。媽媽告訴我給客人倒茶的時候不要把杯子斟滿,倒大半杯就可以了,那樣客人可以手拿杯子上半部分而不會燙到手。每當客人告辭走出我家大門的時候,媽媽會督促我跟上爸爸一起把客人送到大門外,還要說上一聲:再見。

懵懂少年免不了惹是生非。記得在我16歲那一年,我與鄰家小夥伴打了一架。當我頭破血流的回到家中的時候,爸爸嚴厲的訊問了我事情的經過後,領著我到鄰家賠禮道歉。至今清楚記得鄰家叔叔關愛溫暖的大手,輕拍我肩膀的感覺。原諒、寬容、一切釋然,在兩位家長的監督下,我與小夥伴握手言和。

歲月穿梭,幾十年彈指一揮。如今我也早為人父了。每當清明時節,帶著一家人來到爸爸的墓前,給女兒回憶講述過往親歷的點點滴滴,有悲傷、有喜悅、有別愁、有歡樂,猶如回放的電影,歷歷在目。

也許再過幾十年,女兒也會帶著她的兒女,在我的墓碑前,講述著我們的今天吧。

北京老規矩滿分作文三

老北京的確有許多老規矩,比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見生人打招呼用“請”“您”“對不起”“稍候”等謙詞敬語。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些規矩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老。他們會不會死,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認為,他們不會死,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在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

首先,北京老規矩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北京老規矩多為謙詞敬語,也有一些是行為約束。無論是說話,還是行為,都是中國人言行舉止的形態,也是人類文明的外在形態之一,怎么能不要呢?其次,北京老規矩並非如有些人所說是對人性的壓抑,對人自由的束縛。從我們知道的一些老規矩來看,絕大部分老規矩僅僅是對人社交場合言行的約束,不包括對某些特定場合,比如男女私密空間或兄弟姐妹之間的要求。總的說,老規矩屬於社交禮儀範疇,並不太多涉及私人空間。難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不應該有必要的禮儀嗎?第三,老規矩經過千百年來無數人的錘鍊,經過幾十代人傳承而未被淘汰,足以說明其生命力,為什麼要消失在我們這一代呢?

老規矩所以有被淡忘之勢,所以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不說歷史原因,就看我們周邊的現實吧,足以說明老規矩有多么寶貴,足以說明人們多希望它回來。以我自己近年來的經歷看,我就經常遇到陌生人愣突突的發問和冷冰凍的諮詢,甚至連起碼的問候語、抱歉話以及謙恭之態都沒有。最近在參加語言大會期間,被不禮貌的語言對待,還不要緊;善意的提醒後竟被更不禮貌的語言,包括一些大人而包圍,這可怎么得了啊!我並不是讓這些孩子們用北京老規矩待我,而是用起碼的謙詞敬語。比如,你好(當然說您好更好),對不起、請稍候和謝謝等等。更可怕的是,對這樣一件本來無關緊要、提個醒兒而已的事情卻招來一所大學個別老師和學生們的莫名奇妙的攻擊,有說我們如何辛苦,有說南方人不懂北京話里的“您”,有說無錄像無真相,甚至有人冷嘲熱諷的說還是請你回北京講老規矩去吧,更有甚者,伴以各種人身攻擊和謾罵侮辱之言,太可怕了。

老規矩始自老北京,但其內涵和骨髓是文明修養禮貌待人,這一點應當是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中國以及每一個中國人的必備。換言之,老規矩應當發揚光大,應當是更多人的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何以成方圓?十三億人生活在一塊土地上,怎么能沒有一點規矩呢?如若無規矩,豈不亂成一片,回到原始社會了嗎?!

老規矩不老,也不會老。在新的時代,老規矩還會被注入新的血液,煥發出新的青春光彩。

北京老規矩滿分作文四

近年來在各個行業和領域都開始了"復古"的風潮,同樣對於一些古代的利益等一些"老規矩"也開始讓人讓很多人翻了出來,例如,“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閒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 勤儉持家”等.這些都是影響了老一代的人很久的一些規矩,那么在如今的社會裡,我們是要繼續"守舊"還是"創新"呢?

對於中世紀來說“因循守舊”(這裡指人文主義)有利於統一思想,增強人類的生存意識,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開拓創新”(指自由主義)有利於帶動經濟發展和推動政治軍事上的科技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對於這兩種思想,都有著非常典型和偉大的代表人物。大神學家聖多瑪斯.阿奎那,創下的天主教傳統理論,成為中世紀的正統思想;文藝復興以來天賦人權學說舉世矚目,可以說“因循守舊”思想推動人類思想文明的發展;而從古至今科學家們時刻都沒有停止研究,中國蔡倫造紙術將文化文字化,西方牛頓愛因斯坦的構想和定律直觀地促進了工業革命,“開拓創新”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無疑推動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

由此看來,這裡的“因循守舊”和“開拓創新”並非帶有褒貶差異,而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不同含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但其實每個選擇都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那么,對於這些人來說為何會有“因循守舊”、“開拓創新”這樣不同的選擇呢?可以說,他們自身有不同的經歷,對人世生活有不同的理解。阿奎那生活在13世紀義大利一個典型的望族家庭,自小接觸農奴和上層統治階級,他在被送往卡西諾修道院後,意識到統治離不開思想,於是苦心學習神學,在晚年編著完成《神學大全》。阿奎那選擇了人文領域去學習,是因為他看破人民的思想底線和統治工具的重要性,所以他開闢了天主教傳統理論。與此類似牛頓生活在工業萌芽時期,自小也有小發明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科技關係到工業、交通等各領域發展,科技與生活、經濟的聯繫,從而經刻苦鑽研創下力學三定律。

因此,對於“因循守舊”與“開拓創新”應以辯證的角度去思索與發現,當我們發現各有所取的時候,不妨來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因循守舊”重在人類的思想領域的發展與進步,“開拓創新”重在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忽略兩者的任意一點,都會使另一方的發展舉步維艱,而兩者的相輔相成,必將使另一方的發展有質的飛躍。不難得出結論,其實是思想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前進。Jucunda 修女面對無數飢餓兒童與動輒數十億的火星計畫提出的質疑,源於她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但也正如Stuhlinger 博士所言,科技與生產力的進步,最終必將回饋於全人類。所以我相信,未來社會必將兼顧發展人文和科技,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我想對於"老規矩"也好,"新創新"也罷,其提出的目的都是為了要讓我們社會能更佳的和諧,我們的人們能夠更好的生活,因此只要是有利於我們的生活的就應該去遵循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