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為話題的900字作文高中

道德宛如山間的涓涓細流,雖然沒有驚濤駭浪的雄偉壯觀,但是卻能默默地潤人心田。下面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關於道德的高中作文,僅供閱讀!

被挖掘的道德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道德,講究人品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髓,也是中華名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我們必須去挖掘、去傳承、去發揚。

仍然清楚地記得那件事發生在一個多雨的夏季,那天我坐著公車到姑姑家做客。剛一下車,天公就不作美,大雨瞬間傾盆而至,我喃喃得說:“真倒霉!”算了,還是趕緊跑吧,於是我以掩耳不迅雷鳴之速朝姑姑家跑去,說時遲那時快,突然一陣痛苦的呻吟聲叫住了我,引我駐足觀看,原來是一位老爺爺,看著他,我驚呆了:他那瘦弱的身體艱難的靠在牆角,單薄破爛的衣衫毫無保留的展示了他如今的現況,旁邊放著一個磕了角的碗這毫無疑問的告訴我他的身份——一個地地道道的乞丐,在雨中,他被淋得像一隻落湯雞,我緊鎖眉頭:又是這種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老來受尊重,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特權!難道不是嗎?俗語說:“扶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我們就應該這樣做,於是我搜遍了全身只找到了10元,我想,雖然只是10元,但應該對老爺爺有幫助吧!我二話不說就把錢投給了他,老爺爺有氣無力,但還是笑了笑說地道:“謝謝你,乖孩子,謝謝。”我連忙說:“不用不用。”於是拔腿就跑。

終於到姑姑家了,原來姑姑早就在門口等了,她一見我就心疼地說:“快去換身衣服,我給你倒杯熱水。”“恩,謝謝姑姑.”

喝著熱水,回憶著剛才的事,那個衣衫襤褸的老爺爺,一個人在雨中承擔著的不止是風雨,更是精神上的打擊,他的那雙眼睛之中包含著多少辛酸呢!那些都是無無法想像的。那種悲傷,那種淒涼,那種痛苦,他會不會感到心冷呢?那種困頓是我無法體會到的。

“怎么了嗎?”姑姑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沒有,就是遇到了一個可憐的老爺爺”“可憐的老爺爺?”“恩”於是我一五一十的將來龍去脈告訴姑姑,本以為姑姑會批評我,可是沒想到姑姑竟然誇我“好孩子”望著手中的那杯水,那真摯的微笑,始終在我記憶的螢屏里閃爍。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讓我們在新世紀高舉道德的旗幟,獻出我們全部的愛心,拋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觀念,,將中華名族的美好品德挖掘下去、發揚下去、傳承下去,讓世界處處陽光燦爛,愛心閃爍!

守望道德的麥田

在《麥田的守望者》書中,霍爾頓說:“我希望有一天,我住在一個懸崖邊,懸崖下面是大海,懸崖上面是一片碧綠的麥田。每天都有小孩子在那裡玩耍。我會站在麥田邊上守望,不讓小孩子們摔下懸崖。”在我心中,麥田是良知,是樸實,是回歸人之初性本善,至真至善的道德。

天空蔚藍,麥田滴翠。我看見道德的麥田裡,一個個守望的身影。那是最美教師張麗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取捨之心;那是感動中國的郭明義捐助千萬貧困學子的一片赤誠;那是在驚濤駭浪之中挽救無數游泳者生命的全國道德模範郭文標的崇高人格。

同樣在道德麥田守望的,還有國學泰斗季羨林老先生。那些喧囂的歲月終於沉寂,那些浮躁的時光終於平息。曾經“文革”十年的動亂劫難不曾讓他的道德、良知泯滅,曾經跌宕起伏的歲月不曾讓他的坦誠改變。曾經的少年,今日的大師,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艱辛多。守望道德,是東方大儒的學者風範;堅守道德,是我們所無悔追求的名人風骨。

但是,在物慾縱橫、紙醉金迷的當代社會,多少人退出了那片碧綠的麥田,去追趕城市喧囂的腳步。當社會下層務工人員的住所和賴以為生的攤位被強拆硬扒時,那些橫暴的公安、城管和拆遷隊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明哲保身”,怕“李剛的兒子”“碰瓷的老太”的“中國式過馬路”的路人光天化日下對被車撞傷者視若無睹時,他們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憑“染色劑饅頭、瘦肉精豬肉、三聚氨胺奶粉”牟取暴利時,那些眼紅心黑的生產廠家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救起落水人員的英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那些悄悄離去的被救人員,退出了道德的麥田。

然而當一所所國小建起山區孩子們眼中,沉睡已久的渴望被點燃,我讀懂了社會各界公益人士的麥田的力量;當網路上“最美鄉村教師”“心靈富豪”“鎖道醫生”那令人熱淚盈眶的道德模範帖子鋪天蓋地,我讀懂了每個人心中都有那片本性的麥田。

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趕來守望。

站在春的渡日,麥田裡春風和熙,麥田朝氣蓬勃地瘋長,依舊是那碧空清湛,在明媚的陽光下閃耀。穿過紫槿,穿過木棉,我和大家一起從道德這片社會文明之源的麥田裡打馬而過。麥子抽穗抽節,流瀉的陽光像金色葵花,會有多好看呢,我在想……

道德不止於仰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社會 道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讓座已經 成為道德意識提高的表現,並常常 為人稱道。

然而,正如材料所反映出的問 題,面對道德,很多人還是習慣於抬 頭仰望,不習慣於挪動身體。我們該 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道德,不得不 引人深思。

文明禮讓作為一種關乎傳統 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在此次讓座事 件中卻充當了一道社會命令,並被 實施“責任分配”——年輕人因為 其年齡小,被動地分擔了更多“責 任”,那么不讓座就讓他自然而然地 成為眾矢之的。其實,無論是眾人自 身無承擔道德的自覺,還是對年輕 人不問緣由的冷嘲熱諷,都體現了 人們道德意識的看似到位而實際 行動的缺失。這些人將自身置於局 外人的位置,以仰望的姿態期待道 德、要求社會,並非真正對社會有訴 求、對自身有要求,只不過是一種動 機不純的服從與命令。

所謂道德,標誌著良知的底 線,而良知不過起源於人類最柔軟 的體恤的衝動。安·蘭德說:“道德只 能建立在個體理性的基礎上,而不 是任何宗教、情感、社會、國家、階級 以及任何形式的集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履行道德本質上是個體體 恤的衝動。只要願意,無論是年輕人 還是年長者,任何人都有責任去踐 行道德,而在衝動之外的“服從與命 令”式的關懷都值得被懷疑。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談“作家責 任”時說:“我把責任分成兩種:第一 種是對故土的責任,第二種是對人 們幸福所負的責任。”——對人們 的幸福負責,正體現了與仰望相對 的為人類共同體服務的道德要求。 每個人必須對其自身負責,這無疑 是正確的,但只有個人將自身置於 共同體中,並願意承擔對他人的責 任時,“傳統美德”才不止於口頭或 書上,道德才能成為與精神匹配的 社會契約。

我想起魯迅說過的“無窮的遠 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想 起斯德哥爾摩的青年為了保護國 王花園的綠地,築成人牆與騎警對 抗,使捷運建設被迫改道;想起法 國作家左拉為了一位素昧平生的 被政府誣陷的猶太人不惜付出流 亡的代價,憤然指控國家“犯 罪”……他們都為人或物承擔起看 似無關的責任,卻並非“得不償 失”。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不僅道 德不止於仰望,道德背後與其本質 相同的對正義等美好品質的呼喚也不應止於仰望。道德之所以美 好,關鍵還在於個人願意踐行,以 關懷的目光回應對美好的呼喊,同 時不忘向黑暗伸出手去。

道德不止於仰望,也許僅起源於某個有體恤衝動的人從座位上站 起來,對“沉默的大多數”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