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熱點時事高考素材

高考作文是高考語文的重點,多關注熱點時事可以為高考語文作文提供更好的寫作素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xx熱點時事的高考作文素材,供大家參閱!

20xx熱點時事高考素材(一)

經濟升級,決不容假貨橫行

外代購貓膩多,監管如何突破瓶頸?山寨貨橫行鄉里,傍名牌現象怎樣整治?治理制假售假,如何走出“查了罰、罰了放、放了重操舊業”的惡性循環?一年一度,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再次與我們相遇。如今,“3·15”不僅是消費者權益主張的一個節日,也日益成為匯集打假智慧的一個契機。

沒有誰願意讓自己的生活被假冒偽劣所填充。兩會前後,打假成為一個熱門議題。從全國人大代表黃建平以自身企業經歷為例,呼籲電商平台加大網路打假力度,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致信代表委員,倡議“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假貨”,再到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主動回應,提出“天下少假”是努力的目標,會裡會外的討論、熱議甚至是激辯,從一個側面說明,天下無假,是全社會的樸素心愿。

假貨面前,沒有誰是贏者。消費者花了冤枉錢,買了心煩不說,甚至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脅。有人曾調侃:“假煙假酒還配上假廣告,假情假意還帶著假微笑,假人假事還拿著假鈔票,怎一個‘假’字了得!”雖是戲謔之語,卻足以道出假貨對消費者傷害之深。而反觀企業,下了大力氣研發新產品,往往成本還沒收回來,便可能被偽冒產品擠占市場份額。放縱假冒偽劣泛濫,任憑劣幣驅逐良幣之風盛行,最終只會讓企業蒙受損失、讓創新的熱情熄火。

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眾汽車發動機廠維修部門高級經理徐小平的一席發言引人深思。他曾去一家民營企業調研,發現其產品做得非常好,卻連“一個國產螺栓都不敢買”。原因就在於,“市場上買到的很多螺栓,標號是對的,材質卻不對”,使用這樣的產品,時間一長便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面是企業、消費者有旺盛消費需求,一面卻是產品粗製濫造、質量低劣,國內有效供給不足,最終只能逼迫人們到國外“掃貨”、在網上“海淘”。從這個角度而言,進一步完善監管,打擊假貨,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打擊假冒偽劣,早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問題不在於要不要,而在於如何打假。同樣是治理頑瘴痼疾,不妨汲取正風反腐的治理智慧。正如有人總結的,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的形成,得益於我們黨把握住了治標與治本的辯證法,一方面是從治標入手、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另一方面則是標本兼治、以治本為治標鞏固成果。解答好打假的“複雜方程式”,也需要在治標和治本上下足功夫。

在治標上,加大打假力度,堅持對假貨“零容忍”,一個一個環節管、一個一個案子抓,積小勝為大勝;在治本上,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構建聯合激勵懲戒機制,讓制假售假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以此倒逼企業自律、行業自律。而這需要解決好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存在的過寬、模糊、難以執行等問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打擊假冒偽劣納入法治軌道。標本兼治,才能讓質優者脫穎而出,從而彌合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裂縫。

百年老店胡慶余堂的生產車間外牆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修合無人見,誠心有天知。”忠於質量的誠心,或許顧客看不見,但自己看得見,時間也看得見。讓更多的企業成為百年老店,讓商業正義更深入人心,讓市場供給跟上消費者的需求。

20xx熱點時事高考素材(二)

共享腳踏車 更需共治

兩會上,共享腳踏車成為一個小熱點。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表示,共享腳踏車是模式創新,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共同努力,一定能發展好。從盈利模式與市場前景到傳統腳踏車行業承受的衝擊,從是否屬於共享經濟到文明用車與安全用車……共享腳踏車火起來之後,可說是引發了一場全民大討論。

客觀地講,共享腳踏車較好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與過去多個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腳踏車相比,無樁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體驗,成為共享腳踏車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成也便捷,亂也便捷。車輛損毀、違規占道、私人侵占、腳踏車押金去向不透明、腳踏車企業運營管理不善……自去年11月以來,輿論所呈現的負面問題激增。沒有確定法規約束下的任性行為、資本瘋狂追逐下的無序競爭,“便捷”反而成了共享腳踏車的問題。可見,共享腳踏車還處於市場擴容的“青春期”,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公共管理,成為擺在各方面前的一道考題。

使用共享腳踏車中的不文明現象不斷見諸報端,一場有關“國民素質高低”的爭論也隨之而來。實際上,所謂的“低素質者”,只是在無規則規範、無法律約束狀態下催生的“無監管人群”而已。簡單以市民素質低來解釋共享腳踏車亂象頻發,頗有以偏概全之嫌。雖然當下部分國民素質仍有待提升,但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並不妨礙共享腳踏車行業在規則規範指引下、在企業有力維護下、在社會共同監管下健康有序地發展。

當前,全國多個城市市民回響“全國共享腳踏車行業文明騎行倡議活動”,主動規範自身用車行為;多地媒體曝光違規使用腳踏車案例,報導被拘留、被批評教育的違規典型,號召市民文明出行、規範用車;解救失聯共享腳踏車、舉報各種違規行為的“腳踏車獵人”,以“推動共享意識”為己任,在城市颳起一股“打獵風”,希望最終實現“無獵可打”。在社會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礎上,整個社會正在營造愛護共享物品、文明騎行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民文明意識的覺醒,推動共享經濟的更好發展。

有人說,共享腳踏車是公共管理的顯微鏡,凸顯了法律法規、企業管理等在面對新現象、新挑戰時的短板。莫讓新鮮事物無序發展,是各方所願,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來解決。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也準備了有關共享腳踏車的議案提案,正是在凝聚共識,尋求問題解決之道。相信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享腳踏車絕不會上演公地悲劇。

20xx熱點時事高考素材(三)

人工智慧如何打開未來

“來!試試這杯機器人的手沖咖啡。”從下單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國舊金山,一款咖啡機器人近期受到媒體廣泛關注。不少體驗者認為,機器的手沖咖啡可媲美人工製作。無論是咖啡師、廚師,還是服務員、保潔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慧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似乎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選擇。

電影《摩根》的預告片出自人工智慧之手,新聞訊息由機器人完成,谷歌機器人在圍棋的人機對戰中屢嘗勝果……擁抱人工智慧,是技術變革帶來的時代紅利。20世紀50年代,十位科學家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60多年來,原本存於科幻故事裡的主角,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從無人汽車到農牧自動化作業,從醫療看護到育嬰保姆,人工智慧早已見慣不怪,對勞動力的解放也顯而易見。但面對人工智慧,人類並未變得更加從容,對其了解越深入越覺得擔憂,每一波人工智慧的升級,都伴有焦慮和恐懼。在好萊塢電影中,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後“造反”的橋段不勝枚舉。如何與人工智慧和平相處?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預測,人類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實現自動化。對技術樂觀派而言,人工智慧的意義在於為發展更新了“發動機”。埃森哲諮詢公司在研究了美國、英國等12個已開發國家後認為,人工智慧預計在2035年能將這些國家的生產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人工智慧或許是一個隨時可能“張開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類由於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機器競爭,並會被取代。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終結”。從“類人類”到掌握人類思維,科學家們的提醒,揭示了潛在危險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過,有一點是共識,即機器人與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區分。近期,歐洲議會就正式向委員會提議,打算設立一套全面的法律來界定人工智慧帶來的責任和道德問題。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我,機器人》中曾構想“機器人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時袖手旁觀。考慮到機器人會在很多領域代替人類工作,比爾·蓋茨就提議向機器人徵稅,此前歐洲議會也對類似法律提案進行過投票。制定法規,是否會造成過度干預,又該如何避免阻礙創新?在發展人工智慧的同時,人類也在進行著去焦慮化和去危機化的制度探索。

有人曾將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稱為“智慧爭奪戰”。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開啟了“人腦項目”,集神經科學、醫學和計算機等多領域為一體,試圖從科學高地上把握技術。這種“智慧競爭”不只是人類腦科學研究的自我趕超,更包括心理與情緒在內的自我認知。

“要嚴肅思考如何把今天的智慧型革命賦予大眾,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慧型的紅利。”不管達到臨界值、超過人類智力總和的“奇點時刻”能否到來,我們都應當從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華那獨一無二的想像與思考,理性與善良。這或許才是人類認識自己、激發潛力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