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語言如何出彩

精心錘鍊的語言才是好語言。    佳釀總是經過長久的釀造才有它獨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樣,經過錘鍊的語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語言,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古人在寫文章時非常講究錘鍊語言,因而所寫的名句才千古流傳而依然魅力無窮、熠熠生輝:“春風又綠江南岸”,用一“綠”字,化靜為動,使春風拂綠江南之景境界全出;“僧敲月下門”的“推敲”故事今傳為美談;杜甫“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見大詩人創作之嚴謹。只有用心的砧去錘打語言,才能夠讓你的作品字字珠璣,充滿文采。     對於聯考作文而言,要想做到語言的新鮮、生動、活潑,充滿靈氣與文采,錘鍊的功夫必須具備,那么,如何才能使你的文章文采飛揚呢?    1、巧用動詞,把事物寫活。動詞表現物或事物,不僅能夠準確、簡練、生動、形象,還能夠化動為靜,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古往今來,人們對動詞的使用總是情有獨鍾。“紅杏枝春意鬧”,一個“鬧”字,則春之意境全出;“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個“噪”一個“鳴”字就起到了 動靜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風又綠江南”和“推敲”的故事,也是運用動詞的範例;朱自清更是運用動詞的現代語言大師,他在<荷塘月色>中這樣寫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著輕紗的夢。”“瀉”字描寫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灑落,寫出了月光的輕柔緩和地流動;而“浮”“洗”“籠”字則寫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緩緩升起,又慢慢泛開,最後籠罩全塘的朦朧。    2、活用形容詞,繪聲繪色繪形。靈活運用形容詞能把事物描寫得生動而又貼切,能夠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讓人充分感知所描寫的對象。還是朱自清,還是<荷塘月色>,有這樣精彩的描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甜甜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其中,“曲曲折折”寫盡荷塘的形狀,而“甜甜、亭亭、層層、裊娜、羞澀”等一連串形容詞的運用,則寫盡了荷花的風致,也寫出了荷塘的優雅、朦朧、幽靜之美。這是繪形繪色的典範。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中“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奏,單調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則是繪聲的極致。在現當代作家中,老舍、孫犁等都是錘鍊語言的大師,我們盡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汲取營養。    3、多用修辭,尤其是比喻、擬人和排比。    比喻能讓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讓平淡的事物變得生動,讓深奧的理論變得淺顯而通俗。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便是運用比喻修辭的範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語出王觀《卜運算元》“水是眼橫波,山是眉峰聚”似乎並無奇特之處,但作者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髮開去,帶出另一個新鮮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可謂獨出心裁,熨貼自然。此語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現出新穎動人之感。既刻畫了作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對山的點綴和生氣描摹的形象逼真。寫出了作者對小屋的喜愛,體現著作者對自然生活 的熱愛。“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漂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此句寫小屋對山的點綴效果,作者連續運用多個比喻句來表現“山上有了小屋”之後 的美感。作者筆下,小屋是“一望無際 的水面漂過”的“一片風帆”,是“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的“一隻飛雁”,是“單純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作者發揮自己的奇妙想像和聯想,從不同的側面對小屋的靈動和小巧進行鋪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韻,也使讀者生髮出無限的遐想。  擬人的主要作用是化無情為有情,使形象生動,意蘊豐富。老舍<濟南的冬天>這樣寫到: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用一“曬”、-“睡”、-“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烘托舒適溫暖的環境。  而朱自清則在<春>中樣寫春天的到來:“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極細切地寫出了春回大地時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    不管是散文還是議論文,排比從來都是一種能讓你的作文熠熠生輝、文采頓生的一種修辭。"高三的少年在題海中奮力掙扎,卻矢志不渝;高三的少年在學山上盡力攀登,卻無怨無悔。為了一睹版彼岸的繁華,為了領略'一覽眾山小'的豪邁,為了體味搏擊後的酣暢,為了感受成功的喜悅,高三的少年包好傷口……"這樣的語言形式整齊結構緊湊,氣勢雄渾、語氣連貫,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感。“生活中到處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隨處可見:校園中尋求知識,是一道富有詩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親情,是一道充滿溫馨的美景;社會中奉獻真愛,是一道多彩的美景…… ”美存在於生活,生活中到處都有美的影子。文段用排比的手法,具體而多角度地展示了美存在地普遍,使我們深刻理解了美的內涵。語言文采斐然,給人以美的感受。   4、化用、引用古詩詞名言佳句警句和典故。    先讀一下下面這段文字:“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裡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待殘荷聽雨聲’的蕭瑟……”(2000年聯考作文<冷香飛上語文>),此段妙用古詩句和名言佳句,讓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飛揚,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看下面這段文字:    “面對社會濁氣,屈原選擇蓮的高潔,吟唱道義的湘流九歌;面對爾虞我詐,伯牙選擇竹的清幽,共奏誠信的高山流水;面對官場黑暗,陶淵明選擇菊的芬芳,孕育心靈的露蕙春暉……極速時代,屈原渺茫了,大而無當之文如日中天,誠實本分之作被視若草芥;物慾橫流,伯牙困惑了,合作是利益的軀殼,誠信只是欺詐的籌碼;官場臃腫,陶淵明真真正正心‘死’了,有幾個官兒‘不為五斗米折腰’拿著菊花對山犯傻?倒是把‘菊花’換成‘情人’‘小蜜’更令他們趨之若騖。”(2000年聯考作文<千年一嘆>)    讀了上面兩段文字,你是否為小作者的才思而驚嘆?然而,在驚嘆之後,你又作何感想呢?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粹,適當引用古詩詞,會為你的語言增添文學底蘊;名言佳句警句意深遠,耐人尋味,不失時機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佳句,會為你的文章增添幾分深刻;而歷史典故都是先賢聖哲們生命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遺產,在寫作中,有時候下筆千言卻不如引用一個歷史典故更具有說服力。以上兩段文字,足以說明問題。    作者:河北獻縣一中陳景東    郵編:062250    電話:0317-81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