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後感:守護父親的朱曉暉

守護父親朱曉暉事跡:

癱瘓老爹的孝順女兒:朱曉暉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裡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為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周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

本年度“感動中國”的另一則親情故事同樣發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艷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為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髮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繫在一起。

但她又確實是詩人,16歲起發表詩歌,大學畢業後在報社工作。20xx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床,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為了悉心照料父親,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區的一個車庫裡安了家,一住就是20xx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為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著,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夜深人靜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著東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著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抬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周末,朱曉暉在這裡當志願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背著《三字經》,唱唱跳跳表演節目,還排著隊,仰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衝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