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展覽觀後感精選

《復興之路》整場展覽大氣莊重,一個多世紀的從屈辱走向輝煌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復興之路展覽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復興之路展覽觀後感篇一

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屈辱的一頁。一百多年間,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而不屈的中國人民,則一直在黑暗中苦苦尋找復興之路,經過一百多年的追尋與探索,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勝利的喜悅,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10月13日,再現了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復興的展覽《復興之路》,在軍事博物館開幕。展覽分五個部分,分別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今天我們懷著興奮激動的心情,前往軍事博物館,參觀了由中宣部等單位主辦的《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這次展覽用豐富的圖片、影像、實物等資料,非常直觀地展示了中國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滄桑變化,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展覽真實地記錄了我們祖國從落後屈辱到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軌跡。在參觀的整個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血脈在擴張,我的心在激烈地跳動,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力量充遍了我的全身。

當我走進《復興之路》的展廳時,立刻被展廳牆上的文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吸引住了。華夏五千年,中國享有多么悠久燦爛的歷史!長城、兵馬俑、紫禁城,這些世界所稱頌的偉大奇蹟;絲綢之路、四大發明、鄭和下西洋,這些推動和促進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壯舉……為什麼一個號稱“居於世界中央”的大國會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為什麼她會在那些所謂的歐洲“蠻夷”的堅船利炮下不堪一擊?是沒落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封閉自大的驕狂心態,是陳舊落後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看著牆上一張張帝國主義列強殘殺中國人的照片,我的心無法平靜。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深為自己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感到驕傲,但我認為我們更應該直面這段近代的屈辱史和血淚史,決不能忘記過去!

只有我們黨,才能救中國;只有我們黨,才能領導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這是真理,是被中國人民的血淚見證過的真理,是被中國革命歷史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在《復興之路》這次主題展覽中,同時也展出了中國革命歷史中一些有識之士採取的救亡運動和不同的革命道路,包括:洋務運動、康有為、譚嗣同等的變法維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陶行知等教育救國,這些道路被歷史證明了它們對於改變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命運是行不通的。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成就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馬關條約》;變法維新在慈禧的一手遮天下只剩得一個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竊國大盜袁世凱收入囊中;愛國知識分子們的種種努力奮鬥,在軍閥反動派面前收效甚微。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發展到壯大,雖然中間有過認識上的不統一,有過左和右的錯誤,但他們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他們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只有他們才能夠領導千百萬的勞苦大眾翻身做主。萬里長征,那么多的艱難險阻,還有敵人飛機大炮的圍追堵截,但最後紅軍勝利了,我們黨勝利了,建立和壯大了自己的根據地,延安成為青年們嚮往的革命聖地。黨在這裡坐定指揮,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當我盯著牆上反映延安時期精神面貌的圖片時,我看到了一種生命力,一種堅實的民族精神,那種精神是永遠不會被打敗、擊垮的。

進入展覽的第五個部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真切地感到了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裡有三峽大壩和青藏鐵路的景觀模型,有成功進行載人試驗飛行的神舟飛船,有中國農村、城鎮發生的翻天覆地大變化,有申奧成功的喜悅,整個展廳洋溢著昂揚的鬥志和振奮人心的力量。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我們今天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投資者所青睞的國家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國也從一個製造大國開始向一個創新大國邁進,我親身地感受到祖國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我感到自己正在經歷著一個歷史的轉折,一場偉大的復興。而這一切當之無愧地應該歸功於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不會有中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凝聚;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就不會有改革春風吹遍神舟大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一心為民,帶領人民奔小康,老百姓兜里的錢就不會鼓起來。

突飛猛進的中國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苦幹問題的重要決議,無一不是民族復興的基石。展覽讓我領略到了國富民安的道理,認識到年輕一代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民族復興的重任。展覽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前進的艱辛歷程,同時也看到了今天中國的強大。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我們要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為報效祖國做出更多的努力。

復興之路展覽觀後感篇二

20xx年12月16日是個星期天,儘管雪後天氣寒冷,但我們綜合教育學院全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黨支部的組織下,還是依然滿懷喜悅來到國家博物館觀看了《復興之路》大型圖片展。

《復興之路》展覽共分為五個部分,依照時間的順序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由衰落到昌盛的復興過程。從鴉片戰爭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了,相對於源遠流長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過是一轉眼,然而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變故。

1840年鴉片戰爭,將中國人民置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水深火熱之中。它讓中國人民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一個堅強的民族是不會屈於強權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之路。從自發的農民運動,到有組織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失敗宣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讓中國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讓中國人民找到了復興之路。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復興之路》展覽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重現歷史,講述了中國人民從民族覺醒、民族救亡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的歷史進程。用事實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這次參觀過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繳獲日本侵略者的戰利品—軍刀。不知道那些軍刀上沾染了多少中國人的鮮血,想到這我不禁顫抖了一下,頓時感到一陣寒冷。沉重的歷史固然讓人反思,更重要卻是要在反思中吸取教訓並不斷前進。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深知自由的來之不易。

我們作為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當前,就是要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黨的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到:今天在學校,積極進取,勤奮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和才幹;明天到社會,愛崗敬業,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歷史的抉擇------大型展覽《復興之路》觀後感篇三

5月13日周五下午管理學院黨總支組織教工及學生黨員來到了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這個為世人矚目的特殊年份,《復興之路》作為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帶領我們穿過鐫刻著中華民族屈辱、抗爭、探索、復興的一個個厚重的歷史節點,回望縱橫捭闔的百年歷史、波瀾壯闊的滄桑巨變。

進入國家博物館後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裡我們回顧了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屈辱歷史。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大清國債賠款清單》和三元里的抗英旗幟俱為見證。第二部分是“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展示的是一大批仁人志士為挽救國家危亡所付出的各種努力。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隨身寶劍和石達開的“翼王訓諭”經歷了一個半世紀後,依然靜靜的躺在這裡,向人們講述著那段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農民革命運動。看到康有為萬木草堂所著汗衫,我們可以想見當年梁啓超、麥孟華、徐勤等眾多弟子齊聚一堂探討家國大事的情景。從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混亂的北洋軍閥統治再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這短暫卻跌宕起伏風雲突變的十幾年被凝聚在孫中山先生手書的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幾個大字上,凝聚在林覺民《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的字裡行間,凝聚在《少年中國》《國民》《天討》等一本本泛黃的刊物里……

接下來的部分是通過歷史文物和大量的美術作品展示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解放全中國的歷史重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十月革命。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青年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可以窺見一代偉人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視。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蔣介石發動四一二xx政變建立反動政權,年青的中國共產黨經歷了痛苦的涅槃。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經過20xx年浴血抗戰,中國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革命戰爭反對xx戰爭,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猶如電影畫面成為那個大時代的忠實記錄者。建國之後的歷史資料更加翔實,有粉碎四人幫時北京人民歡欣鼓舞的情景,也有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照片,也有xx主席發展外交指揮抗洪救災的場景,還有神州五號上天的互動環節。

《復興之路》整場展覽大氣莊重,一個多世紀的從屈辱走向輝煌的歷史,濃縮在幾千平米的空間之內,置身其中才明白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