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_央視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

《大國崛起》第六集之《帝國春秋》,講述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衰落與崛起,非常耐人尋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1

看完紀錄片德國崛起,頗有感觸!有以下四點:

科教興邦。紀錄片中有這樣兩句句話:“德國能夠打敗法國這件事早在德國國小課本上就已經決定了、國小自然課本上畫有中國的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十九世紀的德國還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但是教育依然受得十分的重視,在德國受教育作為一項義務被寫入法律。這必將會使全民素質提高。德國洪堡大學裡同時存在著幾種相背離的理論,這所大學出過2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這所大學是在德國經濟相當不景氣的情況下,由德皇掏自己腰包建立的,可見整個民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們說戰爭是殘酷的,德國發起了一戰、二戰,我們自然不會認同他的做法,但是換個方式想一想他那裡來的這么大的實力呢;二戰過後短短几十年,如今的德國又讓人們望塵莫及。我認為教育在這其中是占很大分量的。

經濟的力量。十九世紀的德國政治上分崩離析,小小的一片土地上竟出現了幾十個邦國。這嚴重影響了國家民族的崛起與發展。經濟學家李斯特遊說各邦國國王。最終,實現了各邦國的經濟聯盟,並最終推動了政治的統一。現在的歐盟已初步實現了經濟聯盟,以史為鑑,最終目的是否正是政治的統一呢?再看寶島台灣,何時能夠回歸母親的懷抱呢?

民族魂。日本錯了,既不認也不改,鄙視;美國錯了,不認但改了,有腦袋;德國錯了,認錯並誠心悔過,有風度。勃朗特在受欺凌的猶太人墓碑前深深一跪,觸動了所有人的心。(勃朗特是個出色的政治家!)

經濟學家是偉大的。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不一定會有多么高的收入,有的甚至一貧如洗,但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一定是相當豐厚的。片中出現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他的兒子因患病沒錢得到良好的救治而死去,他本人最終自殺身亡。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狀況下,他幾乎窮其後半生致力於遊說推行貨幣統一、經濟統一。睿智的頭腦使他預見到了社會科學的奧秘,偉大的心靈支持他勇敢的前行。

我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經濟學家。

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2

剛剛看了央視的《大國崛起》第六集之《帝國春秋》,講述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衰落與崛起,非常耐人尋味。一個曾經多次遭受分-裂的國家,一個曾經給全世界帶來最大的災難的國家,一個擺脫了全部歷史的不幸重新進入歐洲,融入世界,並成為第三大經濟強國的國家,很讓人敬佩和尊敬。

我這裡想說的是其實很多問題是沒有“對”與“錯”之分的。從德國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來看,它無疑就是想稱霸世界,主宰所有民族,但是我們看到在當時民-主及人權思想還遠沒普及的時代,這樣的想法難道不是所有強大的國家或集權體所共有的嗎?大到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及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小到我國歷史上的元朝、清朝的統一,都是一個集權體強大之後對周邊範圍內的征服和侵略,而被稱為一個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的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警-察”美國,因為礙於“人權”、“民-主”等問題,於是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表面君子背後小人的通過發動戰爭、干涉內政、布置軍力等手段妄圖實現稱霸世界的目的嗎?因此,我們對於這些問題的評價只是由於它們產生的歷史作用不一樣才對它們褒貶不一,而這些所謂的“歷史作用”卻也是不同民族和人民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當然,這裡要澄清的是我只是對這種自己強大之後的妄圖主宰世界,或者希望能夠實現對近鄰的主權統治的願望的一種理解,並不表示支持,更不是對其殘忍的屠戮、虐-殺、侮辱人類的行為表示絲毫的理解或贊同。

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經常會從歷史學家嘴裡聽到說,認為那些統一民族或者國家的國王、君主或政權,對於歷史的前進起著巨大的作用,有利於民族的融合和進步,那么我就想知道了,如果哪個民族或國家統一了整個世界,是不是它就能夠促進世界的融合和進步呢這一點其實真的非常有趣,我們來繼續看德國。在1820xx年德意志被拿破崙征服之後,一直是處於分-裂狀態,又300多個小的邦國構成,彼此相互獨立,最多時有6000多種貨幣,並且彼此之間徵收高額關稅,非常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於是當1871年“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後,促使德國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到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俾斯麥的功績也廣為後世所稱頌。之後的德國國王威廉二世希望能繼續完成“統一大業”,於是開始發展世界大戰,妄圖將全世界統一,然而德國不但戰敗,而且他也廣為後世所唾罵。都是“統一”,而結果及後人的評價卻是大相逕庭,確實比較有趣。

也許有人會說這其實是民族性和地源性造成的,本來的德意志就是一個國家,它本來就有權統一,而稱霸世界就是侵略別的國家。但我想說其實本來世界就是相對的,“大”與“斜,“高”與“矮”,“美”與“醜”就都是相對的概念,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是各自混戰割據的情況,後來也都被秦朝統一,實行君主專制,為什麼就不可能將其複製到“世界地圖”上呢?

可以構想有這樣一天,外星人來侵略地球,整個地球面臨被征服的危機,於是地球上的各個某個國家發動革命,統一了全世界,開始與外星球對抗。也許真的到了那一天,這個統一全世界、稱霸地球的國家也一定會同樣被全人類的後世所歌頌。

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3

我對歷史很感興趣,因為歷史使人明智.【大國崛起】也不是第一次看了,在高中的時候就看過,是學校在晚飯後安排大家看的.第二次是大一上專業課,老師又放了一次.所以,在國際經濟地理這門課上看大國崛起已經是第三次了.每次看我都有很多不同的收穫,但有個共同的感悟是以下幾點:

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崛起是離不開其自然環境的,如地理交通位置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等等.

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崛起是離不開軟實力的,如文化和教育.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崛起是離不開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是帶動民族整體發展的精神動力.

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崛起是應該要順應時代發展的,符合客觀實際的.

也許還有很多點,但我得到的主要感悟就是這四點了.一言以蔽之,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崛起是要物質和意識統一的.

而德國就做到了以上幾點.

從自然環境上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從1990年10月3日德國國家重新統一以來.這箇中心地理位置尤為突出.作為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德國構成了通向中歐就及東歐各國的橋樑.德國人口總數約8180萬人.除俄羅斯之外,它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從德國的文化和教育上看:德國的哲學在近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最著名的有萊布尼茲,康德,黑格爾,尼采和馬克思,當然費希特,費爾巴哈,謝林也很有聲望.古典主義的巴赫,浪漫主義的貝多芬,還有莫扎特,海頓.海德堡大學是德語世界第三古老的大學(前兩個是查理大學和維也納大學),建於1386;柏林大學由於在19世紀早期將科學技術作為大學的重要課程並且和經濟生產相聯繫,促進了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改革了歐洲大學的種種弊端,而被稱為現代大學之父.

從德國的民族精神看:一是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二是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說話有修養,知識面廣,不怕辯論.三是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自暴自棄"與人們印象中的德國人似乎並無關聯,但德意志民族確實自古就有一種悲觀的天性,德國人認為,總是看黑暗面表示對人生有著深刻的、批判式的思考,是一種智慧的謹慎,因為德國人有著一顆渴望安全感的心和一個善於邏輯分析的頭腦.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戰敗了.德意志民族靠著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創造了經濟奇蹟,並很快重新成為政治和經濟強國.在美國有很多德國移民,美國人對他們的素質評價很高,德國人在美國作奸犯科的事幾乎沒聽說過.

在順應時代發展上: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武力統一了德國是德國的發展成為了可能,也為其創造了好的環境.

我之所以選擇德國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他雖然是法西斯和兩次世界大戰的代表,為世界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但是和日本相比他要高尚的過,要勇敢的多.因此我更討厭日本了.大家都不會忘記,在1970年的那個蕭瑟冬日,在波蘭一個古老的城區,在那個樸素而莊重的石碑前,反納粹的鬥士、時任聯邦德國、66歲的勃蘭特凝重地跪下了.這個舉動感動了波蘭,也感動了世界.

希望我的祖國,也能夠大力發展好教育,注重人才培養,不斷培育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早日從一個經濟大國成為一個經濟強國.無論怎樣,我以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大國崛起德國觀後感4

在國小教育課上看到了大國崛起的德國歷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這片土地飽受古典音樂的浸潤滋養,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這裡曾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明聞名於世,也曾經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

布蘭登堡門,德國的國門,它見證了德國跌宕起伏的坎坷命運。守護著這扇國家命運之門的女神,德國人稱她為和平女神。但是,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個歐洲的戰場。德意志人經常成為環伺在周圍的歐洲列強的僱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

德國的歷史幾經波折,它的崛起姍姍來遲,可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里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採取了種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國小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而最叫我感慨的是,1820xx年,德國的孩子們已經可以在教室裡面學習自然知識。他們知道了五大洲的人和事情,他們知道世界的格局。才特爾鎮位於德國最北部,臨近丹麥。180年前,這裡是普魯士王國最偏遠最落後的鄉村。今天的才特爾國小依然是小鎮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全德國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魯士時期原貌的國小博物館。當時的孩子們已經了解到,距離他們上萬公里之遙的中國長城是什麼樣子。孩子們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種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國小實驗室里,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這張課程表記錄了當時給小學生們開設的課程:世界地理、自然、算術以及德語、書法、宗教和體操。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主要是以實物的形式來支付,不上學卻要受到處罰,學校里還保存著當年的罰款登記簿。

更令人驚訝的是,1850年,德國就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制度。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早在拿破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同時擁有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我現在理解了為什麼德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長廊里,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裡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這些德國大學的科學家,都把自己視作“德意志科學家”。這一概念的意義,正如著名作曲家華格納所說:科學家出於自我意志,獻身於科學研究工作,參與這一工作,把自己所有的個人利益都置之度外。這一獻身精神是德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因。

一個國家的崛起總能成就一位偉人,或者說一位偉人有可能成就一個國家的崛起,這個人在德國就是俾斯麥,被人們稱為“鐵血宰相”的他,利用鐵血戰爭的思想使普魯士迅速壯大,然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快統一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飼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餘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閒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高等教育是科學技術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在德國,教育、哲學和科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成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榜樣,由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套用研究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德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教育、科學、大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德國的工業化進程落後於英國,但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憑藉這一資源,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電氣時代的一批重要發明在德國誕生。從1851年到1920xx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在1871年統一後的四十多年時間裡,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20xx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

在科學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麥找到了後發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把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英國開創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由此給一些後發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

二戰中被殺害的60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里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記者寫道:“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下了。”

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己經受了20xx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二戰後,聯邦德國開始陸續向遭受德國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遺屬支付巨額賠款,教育部門則將法西斯暴行列為歷史教科書的中心內容,強調“關鍵的任務是教育下一代”,要“將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職責視為己任”。

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1990年10月3日,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一了,憑藉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xx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蹟。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那么,我們國家是否是也該從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教育來看待下經濟發展呢?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後的迅速復原,都得益於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後地區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我們的人才往往不是複合型的,一行乾不下去,其他的就幹不了,也不想再學習新的技能,只能下崗回家。在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願意買兩本書看一看。

我們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諧的、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急需倡導科學的、理性的、法治的觀念,否則就無法抵禦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舊中國不能強大,就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化;國民黨反動派打不過共產黨,就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文化;後來我們出現了“大躍進”和“文革”的錯誤,也是因為缺乏科學和法治的文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成為了世界大國,也會像過去的一些大國一樣,再次衰落下來。中國要更發展,就需要我們教育的發展,人才的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