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李保國》的觀後感

《李保國》是一部由林永健、顏丹晨和尤勇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首播於今年的8月8日,電影圍繞著李保國的偉大展開。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關於電影《李保國》的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電影《李保國》的觀後感一

8月5日上午10點,在崇文街影院觀看了電影《李保國》。我不懂製片藝術,當然也不敢妄加評論。這部電影吸引我的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這兩天,眼前,一直浮現著李保國教授那奮戰的身影;耳畔,一直迴旋著李保國教授那樸實又鏗鏘有力的話語;心靈,一直被李保國教授的事跡和人格震撼著;腦海,一直苦苦求索著李保國教授這樣傾情奉獻的根源……斟來酌去,腦海中出現了一句話:初心不忘是忠誠。

初心,純潔、熱烈、美好,她是人生的希冀和夢想,她是事業開端的承諾與信仰,她是迷途困頓中的責任與擔當……她在向真、向善、向美的追尋中,她在多年如一日的堅守中。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每個人只有不斷強化"不忘初心"的忠誠品質,才能守住心神,站穩腳跟,挺直脊樑,百毒不侵,萬事不擾,攀岩直上。

李保國教授就是這樣的人!讓我佩服,讓我震撼,讓我仰視,讓我反思,讓我學習!

他忠誠於黨和人民。正因如此,好不容易脫離農村生活的他才會積極回響學校號召,走進太行山,跑遍山上的溝溝坎坎,尋求破解山地土地成活率低的方法;才會不在意"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啃乾糧"的艱難生活;才會有自掏腰包對前來聽課村民進行獎勵的舉動;才會有面對村民質疑不配合時"賠了是我的,賺了是你的"的鏗鏘話語;才會在生病住院村里果樹急需他指導時,拔掉輸液針頭,口中說著"活著乾,死了算"匆忙奔向田間的堅定身影;才會在30多年裡,直接幫扶村莊40多個,間接帶動百餘村的發展,讓10萬多貧困農民脫貧……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所激發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

他忠誠於知識。原本農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讀之後,沒有留戀城市的生活,而是又回到農村,還說"我學的東西,只有農村才用得著啊。"他相信知識的力量,他忠於"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他說"脫貧為科研出題,科研為脫貧解難。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正是這樣的信念,才有了他羊場險境上的探索;才有了山溝中的高校課堂,才有了果園裡的實驗室,才有了太行山上的論文,才有了富崗的蘋果,才有了綠嶺的核桃,才有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等28項研究成果……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激發出的務實精神,執著精神!

他忠誠於家庭。往往,一心撲向事業的人,家庭生活不幸福。可李保國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知對家庭的虧欠,於是,他努力的去彌補,努力的去給家人以溫暖和幸福。於是有了賢惠的妻子為緩解他的壓力邀請他跳舞時,他卻因走神而掉下戲台,夫妻相視大笑的浪漫畫面;於是有了他想為妻子過個驚喜的生日,不料卻記錯日子的溫馨畫面;於是就有了吃速食麵回憶初戀時光的默契場景;於是就有了和小孫子在滑冰場滑凍的天倫之樂……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激發出的小家情懷,所有的繁忙,所有的付出因為一個忠字而實現了妻賢子孝,家庭幸福。

一個"忠"字,完美闡釋了李保國教授的共產黨員本色,完美闡釋了他的大家和小家情懷。難道不給我們有所啟迪嗎?

作為教師的我們,登上講台的第一天,我們的初心是什麼?時隔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依舊站在講台上的我們,是不是依舊記得我們的初心?我想,當我們回答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忠於了教育事業,忠於了學生,忠於了自己的初心。

也許,歲月磨蝕了我們的意志,讓我們產生了職業倦怠,那么這一刻,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初心,應該重新打起精神?

也許,調皮的學生讓我們頭疼得想放棄,那么,這一刻,你是不是想到了李保國教授面對思想守舊的村民們拿來他獎勵的5元聽課錢依舊跑掉的場面,試問,那些調皮的孩子比這讓我們不堪嗎?李保國教授沒有發牢騷,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用各種的做遊戲法、請吃飯法來說到農民的心底,讓他們愛上自己的課。試問,當學生不想聽我們的課時,我們是不是一直在埋怨學生不好好聽講而很少反思自己的教法?

也許,在工作中,我們遇到過許多的不公正,遇到過許多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的時候,我們是憤憤不平牢騷滿腹呢?還是放棄個人利益顧全大局呢?

也許,工作中我們遇到了瓶頸,心情煩躁,這一刻,我們是不是經常對家人不耐煩?想想李保國教授,我們是不是應該整理好情緒再去面對家人,或者來點小浪漫,讓家時刻變得溫暖呢?

忠於我們的職業,忠於我們的單位,忠於我們的家庭,忠於我們的初心吧!只有忠於初心,面對生活,才會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精思;只有忠於初心,面對困境,才會鍥而不捨,咬定青山,力量無窮;只有忠於初心,面對未來,才會深植根基,厚增功力,所向披靡!

關於電影《李保國》的觀後感二

今天晚上單位組織觀看了《李保國》,我深深的被李保國的事跡所感動,一個河北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省管專家、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看上去卻像是一個略顯滄桑,上了年紀的農民,“把我變成農民,農民才能變成我”是他說的最多的話。三十年紮根山野,傾情奉獻。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丟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來演繹著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國30 年如一日的紮根在太行山上最艱苦的農村,帶領學生們在這裡與村民們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實現綠水青山,經他培育的富崗蘋果賣到百元一個的'天價',綠嶺薄皮核桃享譽全國。李保國把自己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區人民民眾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帶領全村人民實現了集體致富。然而李保國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他表示:'雖然過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鄉村,但太行山連片特困區還有很多農民沒有脫貧,我想儘快把技術大面積推廣出去,改變河北山區面貌,讓山區真正實現山綠、民富、村美,讓山區人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李保國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他的生命價值依然在發光發亮。他是黨的兒子,是人民的兒子,是太行山的兒子。他是一顆種子,在巍巍太行紮根生長;他是一把火炬,點亮了山區扶貧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幟,引領著人們在人生道路上奮發前行。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民眾的政治品質;學習他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我也是一名黨員,工作中要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幹事沖在最前頭,不怕苦不怕累,傳播中華傳統美德,淡薄物質財富,追求永遠的精神財富。

關於電影《李保國》的觀後感三

“活著乾,死了算!”“我最驕傲的是,我變成了農民,千千萬萬個農民變成了我!”“不要總想著爬多高,要多想著根扎多深”……一句句話語樸實動人,一個個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結尾,身著紅色衝鋒衣的李保國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後,不計其數的青年學子步履鏗鏘前赴後繼,渾厚激昂的畫外音恰到好處地響起:“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讓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以前,聽過李保國同志的事跡報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邊的人用樸實的語言傳遞出來,已經感受深刻,如今立體的畫面呈現眼前,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偉岸形象和偉大情懷更加令觀者動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達肺腑。作為當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國最突出的事跡是科技扶貧,精準扶貧。電影是形象的藝術,如果只是從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國形象,就顯得有些單薄。為此,影片還通過一些生動的細節彰顯了知識分子的個性和情感:在參加會議時,他因為領導講的空話拂袖而去,當農民面臨危機時,他又能放下所謂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風骨;賢惠的妻子為緩解丈夫的壓力,邀請他跳舞,他卻因走神而掉下戲台;他想為妻子過個驚喜的生日,不料卻記錯了日子……這些小細節小浪漫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點,使得電影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立體式多角度地詮釋了真實的李保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