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毛女觀後感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篇一

歌劇《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昨天,我帶著以前對該劇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裡頭有了更深的感觸。

歌劇《白毛女》取材於晉察冀解放區流傳的一個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的故事,通過對貧苦佃農楊白勞之女喜兒在舊社會慘遭惡霸地主黃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變成 “白毛女”的悲慘身世,以及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翻身解放後,喜兒重獲新生的真實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濟,戰亂後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白毛女》就在這時出現了,成為那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裡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裡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裡面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

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新社會,《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現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只能嘗嘗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在的新年,人人衣著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台,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著工作,至於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後,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大片充斥著整個電影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說過這部經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電影,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篇二

最近是開芭蕾大餐了,其實大劇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頭點,另外象樣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戲的話劇《牛虻》,一開始沒興趣,但據說在上海演了幾場,反響很好,有想看的衝動,可惜那時侯適縫考試,只好作罷。

昨晚的《白毛女》是紅色經典之一,另外的《紅色娘子軍》去年也在劇院演過,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很想聽《萬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學校教師和芭蕾舞科首屆畢業生組成了《白毛女》劇組。79年《白毛女》劇組被正式命名為上海芭蕾舞團,一齣戲促成一個劇團倒也是少見。

開場讓我出乎意料,中國特色便是寫實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優雅和浪漫,對裡面的裝束和布景的寫實還真有那么一點不大適應。顏色多且鮮艷,戲劇效果倒是蠻強烈的。純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 場,並不似國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發展很快,覺得有羅列嫌疑。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文革時期的作品,講大眾易懂的故事嘛,過度的渲染不切合實際,一個內容翻來覆去多種方式跳的話當時的觀眾一定認為是浪費他們的時間,並且假如這樣的話,要把故事講完整可能4個小時還不夠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詳的北風吹,扎紅繩。畢竟是老派經典,覺得親切得很。裡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點,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雖然有口號式的動作現在看起來很彆扭,但是時代的烙印還是有其特殊的韻味。配樂亦是中西結合,還有京戲的一些影子呢。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乾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是第7 幕,山洞,布景很有結構感,左右兩邊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應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員舞蹈也是精彩,連轉,碎步,還有大春在空中的連環跳,白毛女的鏇轉打腿跳和十幾下的連轉,看得台下觀眾鼓掌連連。而且原先松垮的裝束到了這裡,大春是有綁腿的緊身軍人服裝,白毛女的破舊衣衫有飄動的美感。最關鍵的是,有雙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沒有雙人跳的造型,那還叫什麼芭蕾呢?對於裡面的其他有歌詞的配樂,我是聽不大清楚的,因為有歌劇的唱腔在,身後的老媽媽在一唱一和時,她想起了她們的年輕時光吧。身邊的同事問我,我們年老的時候,能讓我們記憶的當代經典是什麼呢?偶啞然。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篇三

簡介總述人物原型創作人作者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背景和主題20xx新版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喜兒形象簡析楊白勞形象簡談《白毛女》在歌劇藝術形式上的奇特發明賞析。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戰鬥末期在中國 *** 把持的解放區創作的一部存在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情勢,經久不衰。創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大眾結合。在統一個時代,延安人還動員了整風活動和大出產運動。這使得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應的理念的藝術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籌備召開之際,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成功的曙光已經降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唆使下,依據“白毛仙姑”的傳說,創作出歌劇《白毛女》。《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力的階層奮鬥實踐聯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記物,敏捷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齣歌劇還在國統區上演,廣受讚美。

《白毛女》的主題是“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晉察冀邊區一帶傳播“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 月,《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給周揚寫信,講述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岩穴里,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勸善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世間的所有禍福。

也有說法說白毛仙姑在山西。

後來還有人說四川的羅昌秀是事實中的“白毛女”。羅是1956年才被民兵從深山野林里救出來,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還有一種說法說白毛女的故事出於賀敬之的家鄉山東台兒莊,這也是不可能的。由於周揚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編劇的作品分歧意,周揚常設指派賀敬之進行編劇。《白毛女》的主意在賀敬之參加之前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