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著瞧影評3篇電影觀後感

走著瞧 影評1

《走著瞧》是一部極其搞笑而又寓意深刻的劇情片。它主要講述了在七十年代的西北農村,一個知青和兩頭驢的矛盾衝突。導演李大為生動形象的將兩者置放於鏡頭中,讓他們在矛盾中相互鬥爭,在衝突中相互較量。從而將不易於言表的主題淋漓盡致的表達於觀眾面前。與其說是影片的成功到不如說是導演的成功。然而,這一切的成功應當歸結於成功的創意。導演李大為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為觀眾剖析了現實生活。在影片《走著瞧》中,我認為,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角色的設定。文章老師是一個很好的演員,他能夠將知青馬傑這一形象演繹在觀眾心中,從而在心靈上有一種共鳴。他喜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有從實際行動上去尋找自我價值的實現,並且他“成功”了,成功的將黑六救醒。他在於黑六、黑七的鬥爭中逃過大難,不服輸又不安於現狀,這不都是城市知青下鄉的真實寫照嗎?驢,勞動人民進行勞動所需的幫手,在影片《走著瞧》中,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已經脫離了單獨個體的存在,成為了一個標誌性的符號。勤懇勞動、默默付出而又不能得到所需,難道我們不應從中想到什麼嗎?

第二,成功的幽默故事情節。影片從馬傑被黑六的叫聲吸引著手引發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從馬傑被摔到成功救驢,從黑六無法配種到馬傑殺驢,黑六的一生到此結束,可是馬傑的悲劇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然後一直被黑七報復,從被壓在棚下落在井裡到掉入河裡被倒上大糞,再到後來的和彩鳳的事情被曝光,越發的導致馬傑對現狀的不滿。樹欲靜而風不止,於是,接二連三的故事上映在觀眾面前。導演巧妙的將這些故事情節設定詼諧幽默,但其中又不乏會引起觀眾思考,從而為主題的展現做足了鋪墊。

第三,鮮明的犀利台詞。“戰士打靶歸來”的歌聲作為影片的開場,墊定了一個基調。老飼養員對馬傑說:黑六的命比你我都值錢。可以充分體現出一個觀點。直到矛盾重重之後,馬傑所言:起初我以為你只是一頭驢,可後來我發現你又不是一頭驢,我現在一看你丫還是一頭驢。驢,即是驢,再怎么樣也改變不了它是一頭驢的本質。影片結束時的感嘆:敬畏生靈,這些又何嘗不是進一步升華主題?

影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主題服務的,當然,《走著瞧》也不例外。驢,是老實的標誌,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象徵。知青,上層貴族的標誌。導演從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的設定,故事情節的發展,台詞的運用形象的詮釋了當代生活淋漓盡致的展現升華主題,可為成功。

走著瞧 影評2

被奴役者的宿命簡單地說,《走著瞧》(英文名為A TALE OF TWO DONKEYS 即“雙驢記”)是人世間屢見不鮮的兩大故事範式:“卸磨殺驢”和“物傷其類”的疊加。

觀眾可以將其看成一種純粹的人和動物之間的恩仇故事,當然,也不妨從不同的維度去解讀鏡頭背後的隱喻。

故事並不複雜,在中國民間這類帶有靈異色彩的動物復仇故事很多,我少年時在湘中鄉下放牛時就聽過若干。故事的場景可以放置在中國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以及廣袤國土上任何一個鄉村。只是這個故事發生在“極左”的知青下鄉時代,在被過於強化的意識形態語境下,更凸顯其荒誕色彩。知青馬傑(文章飾演)被下放到秦嶺北麓一個村莊,奉命照料一頭種驢黑六。因為嫉妒,馬傑虐待黑六,使其喪失生殖能力,最後百無一用而被宰殺。黑六的兄弟黑七又歸馬傑役使,黑七處心積慮為黑六報仇,企圖傷害馬傑,未果,黑七最後自焚欲與馬傑同歸於盡,馬傑撿得一命。

這部電影裡的“驢”,是有寓意的。在中國農耕文化中,驢被視為最吃苦耐勞、最不求回報的牲畜,甚於牛馬。然而,就是這樣兩頭最能忍耐的牲畜,最終掙脫不了忍受亦死反抗亦死的宿命。

看這部電影,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故事得以展開的由頭:飼養員馬傑對種驢黑六的嫉妒。如果黑六的飼養員,是一個尋常的陝西老農,在那種文化中長大的農民,多數有一種善待牲口特別是配種者的自覺。然而,被革命洪流裹脅最後又被其拋棄的馬傑,他有一種巨大的心理落差,當初的革命理想和眼下的生活現狀之間極不平衡,有一種被愚弄感。冷嘲、偷懶、生事是被流放的知青一種自然的生活選擇。很不幸,黑六由於是頭優秀種驢、得到生活上優待的現實,對自覺落魄的馬傑來說,不啻於傷口撒鹽。他覺得,自己活得還不如一頭驢。-----仇恨便由此產生。這類弱勢者或者說被奴役者之間的仇恨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很常見,比如《紅樓夢》中的諸多丫鬟們,因為彼此和主子的關係有親疏而相互爭鬥。本質上說,作為人的馬傑和作為驢的黑六,都是生產隊-----國家機器級別最低的部分一種生產工具,人和驢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同樣被別人主宰命運的雙方,馬傑利用相對的強勢,傷害了黑六。

黑六被傷害後,成為廢物,這時候就能看出作為工具的物,其價值僅僅體現它為主人所能創造財富上,一旦這種價值喪失,其尊嚴甚至包括生命不會得到絲毫的尊重,當曾經威風八面的種驢連普通載貨的驢都不如時,被殺被分食一定是其下場。無論“抓革命、促生產”、“戰天鬥地”之類的意識形態語言如何光鮮、動聽,都不能掩蓋這種卸磨殺驢的功利核心。

和黑六的逆來順受不一樣,剛烈的黑七想方設法報復殺兄的馬傑,在強大的人類面前,它一次次失敗。面對弱者隨時都可能發動的報復,相對強勢一方的馬傑寢不安席,媾和、讓步是他明智的選擇。然而到此時,在黑七心中,已無妥協共存的可能,它在大火中自焚、死後骨架不倒,是一曲弱者反抗的悲歌。弱勢者最後的資本就是生命,如果連生命都不顧及了,再強大的主人也會膽戰心驚。黑七的死,一定是馬傑終生的夢魘。

真正操縱馬傑和黑六、黑七命運的,是那位看起來通情達理潑辣能幹的女生產隊長大蓮(岳紅飾演)。確切地說,作為那個村莊權力的代表,大蓮更像一位中性人。權力的表現往往是中性的,陰柔其表,剛硬其里;以慈父慈母的面目出現,但對治下飲血食肉毫無一點仁慈。黑六的被殺、黑七的復仇,始作俑者是隊長大蓮,然而,真正的仇恨製造者,在被奴役者相互傷害時,不但置身局外,而且還能以裁決者的身份出現,進行調解。

和馬傑有過一次狂野歡愉的當地美女彩鳳(白靜飾演),只能算作增添這個人驢恩仇故事的暖色,使電影更好看。公子落難民間,美麗的民女伸出援手,用情與肉溫暖他,助其進京趕考,高中黃榜回來完婚。這是中國老百姓樂意見到的喜劇模式。然而喜劇多為憧憬,悲劇卻是常態,有辱門風的彩鳳只能遠嫁,注定成為一個男人生命中的點綴和回憶。

村裡的老混混借廢了的種驢,進集鎮趕集,在車上他呈現的夢境是兒時目睹的大宅門地主娶妾情景重現。而馬傑在和彩鳳一番雲雨後,呈現的夢境是蘇聯舞曲下,化成近衛軍戰士的他和身穿俄羅斯長裙的彩鳳翩翩起舞。顯然,前者是純中國的,後者是非中國的。同樣的意識形態場景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人所呈現的夢-----即所企盼的未來也有差異,這種差異只能是審美的。而一個男人獲得成功後的表現,無論是漢高祖還鄉,還是華僑回國,時代在變,場景不同,但內在的價值觀像堅硬的核桃,數千年不變。當然,這種敘事視覺都是以男性為主導的,讓彩鳳作夢,未必是城裡長大的馬傑那樣,她永遠夢不到莫斯科郊外,她只能夢到王寶釧寒窯苦守多年,薛平貴富貴回家,兩人生兒育女。

最後一幕,進城多年的馬傑回家時,他可愛的女兒在看電視裡一條有關動物神奇的新聞。要問我從這一幕看到什麼?我看到了悲憫,看到了懺悔,看到了輪迴。

走著瞧 影評3

在近年看到的國產喜劇片、動物題材與知青題材的電影中,改編自王松小說《雙驢記》的電影《走著瞧》大概是最好看、高妙的一部。高妙之處首先不在於它的“魔幻”或者“黑色幽默”,而在於它設定的雙重視界:人反抗體制,驢反抗人。前者冷酷現實,後者荒誕魔幻;前者是微觀的,後者更為微觀,並為對前者的仿擬。

對作為類型化人物形象的幾個主角(雙驢除外),觀眾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並輕易地將之連結到他們所熟悉的知青時代中去,比如女生產隊隊長大蓮是體制的象徵,馬傑是青春、衝動的個人。雙驢也是人格化的,但它們的形象與寓指就有點面目模糊,能為各式理解提供足夠的空間。

應該說,在“體制——人”與“人——驢”的雙重結構中,人(馬傑)是尷尬的。他受控制、壓迫、規訓,同時控制、壓迫、規訓他手中的動物,那么此時他是什麼?看似自主其實並非如此,仿佛悠然週遊在他的時代實則只是懸浮在滄海中的一粟。他本質上是被掏空的,是“體制——人——驢”遊戲中的棋子,他怎么做、成為什麼不是由他定,而是由與他相連線的另外兩端決定。

相比之下,反而是兩頭毛驢更加像知青時代中的極端個體,黑六被“閹割”、被殺死直接源於它的高傲,黒七反抗、自焚則直接源於它為黑六復仇的心理。它們處在“體制——人——驢”鏈條的末端,卻是真正的行動者。這很有意思。兩頭毛驢在影片中的表演恰到好處,讓觀眾忍俊不禁。但黑六被殺時的主觀鏡頭,似乎能使觀眾深入它的內心,卻顯得格局有些小,難使觀眾與影片中的角色保持冷眼旁觀的距離。黑六、黒七得意嘶鳴時的一些仰拍鏡頭,則有些把電影的格調降低為純喜劇片的感覺……。當然,這種處理很喜聞樂見,容易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接受,也無可厚非。

單獨地說女生產隊隊長大蓮、馬傑或者黑六黒七是主角都不盡如人意,因為他(它)們組合在一起才成為主角,缺一方不可。“雙驢記”或“走著瞧”,不過是個聲東擊西的小說/電影名,它的重心即不在於驢,也不在於輕浮的逗笑,而在於一種嚴肅、高貴的“不合作”精神。看慣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知青小說/電影,有點另類的《走著瞧》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沒有按照常規套路來拍知青題材或動物題材,戲謔、輕鬆卻也嚴肅、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