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讀觀後感

《生死朗讀》是一部20xx年的英國電影,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本文是小編整理的生死朗讀觀後感,供你參考!

生死朗讀觀後感篇1

經兄弟的推薦,在網上看了電影《生死朗讀》。無論從情節、演技、思想性上來看,這都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可以確信這是一部無法在中國大陸上演的電影,為什麼呢?看了你就會知道。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不乏真知灼見,而我最想說的是:《生死朗讀》對人性的講述近乎白描的平鋪直敘,沒有觀點,沒有評價,沒有判斷,這也許是對人性最理想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這樣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聯想到最近網上的一件事情:李銀河(王小波的夫人)在部落格里,認為趙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錢》中“屁精”一詞,嚴重侮辱了同性戀,並說趙本山犯了政治錯誤。沒幾天,李銀河在部落格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向趙本山道歉。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屁精”一詞在東北方言中另有解釋,至少是與同性戀無關,這一下子,李銀河成了眾矢之的……

最搞笑的還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銀河博士對他的批評後,說了一句:這事挺無聊的。請注意,“無聊”這個詞跟“屁精”一樣,也是有著多重解釋的,至於是哪一種,您自己看著辦吧。

中國字博大精深,中國話奧妙無窮,不服不行啊。

事情變得越來越娛樂化,反正我是在入口網站的娛樂版看到這個信息的,更甚者,有一篇部落格還高屋建瓴地痛斥了李銀河說趙本山的政治錯誤,其實本身就構成了政治錯誤。

我覺得這件事太好玩了,有點罵街的意思,而且罵的都很有水平,所以看熱鬧的很多,也包括我在內。這裡,可以看到現在的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一犯錯,必開罵,開罵後,必對罵,一對罵熱鬧就來了,人氣也來了,大家的精神頭也有了,點擊率上來了,什麼東西都piapia地來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反倒是錯誤本身不那么重要了,也沒人關心。

電影《生死朗讀》對待錯誤有一個很好的註解,那就是你不一定要原諒他(她),但是你可以寬容這個錯誤。

我突然想起很多國家廢除了死刑,也許源於這個道理吧。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

生死朗讀觀後感篇2

剛剛看完了電影《生死朗讀》,我無法確切的理解譯者將reader譯成這個片名的意圖,但是總的來說電影是精彩的,令人感受到一種發自靈魂的震撼和一種內心深處的迷茫,我時常很恨這個詞,為什麼又是迷茫,但是確實就是這樣,或者用另一個側面的感覺來形容,那就是糾結,在用這個詞的時候,我又不禁猶豫,很多詞在我的生命中已經偏離了它原有的意義了。我努力地平復電影帶來的一切令我心緒翻飛的因素,我寫下這些東西,我要評論這些東西的時候,我需要一顆寧靜的心靈。我不想草莽為之,來褻瀆我心中難以落定的思考,和導演者致力於表現給我們的東西,這一刻我努力使自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而不是一個粗俗的閒人。電影或多或少呈現給我的是一種人生的閱歷。

朗讀者是以少年麥克的視角切入的,一場突來的猩紅熱使得少年邂逅了比他大十多歲的漢娜,然後兩個人有了一段私密的關係,麥克可以說是深深地迷戀上了漢娜的肉體,這一段視頻赤裸裸的呈現兩個人的性愛,沒有一絲一毫的晦澀,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掩飾,不可否認,這裡面帶著商業的因素,但是也使得電影真實了許多,這樣的藝術中感悟到的真實已經是帶有了思考的真實了,一種令我不感到任何肉慾的視角,甚至連粗重的呼吸都儘量少的出現,如果有,也是一種真實的代言。

女主人公不是什麼特殊的角色,她只是一個平常的人,我不知道該怎么評判這個人物,只能像是整理揉在一起的絲線一樣,一段一段的解讀了。我很難猜測她到底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接觸那個年輕的男孩的,也許是情慾,也許是母性,這種莫須有的猜測沒有很大的意義,但是人的思想很難有尺度,這算是我的一點思索,到後來,她因為麥克的那份出色的報告升職了,去了辦公室工作,同時加上麥克抱怨的她缺少對他的關心,甚至他的生日都不聞不問,意識到了她已經影響到一個少年應該有的人生軌跡了,也許又是這個我猜測的緣由,她離開了麥克,但是,真的,這裡的猜測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我不敢往其他方面想,那樣會破壞我對電影主線氛圍的印象,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仿佛一張光潔的臉蛋中央出現了一道醜陋的疤痕一樣。總之,她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消失了,仿佛一截掐滅的燭火一樣。

麥克繼續著自己的成長,他不會想到再次見到漢娜實在納粹罪行審判的法庭上,這個事實讓他不敢面對過去的那個在他生命中必然會留下深刻印記的女人。有很多人在這裡為漢娜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評論說,漢娜在選擇尊嚴和自由之間沉默了,她選擇了自尊而放棄自由,她寧願多判刑也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識字的真相。這樣的言論,我覺得帶了過多教科書的意味,要知道她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硬搬弄的例子,尊嚴這樣生硬的字眼套在她身上簡直是一個罪惡的枷鎖,她只是一個人,有猶豫,有取捨,你有,我有,每個人都有,要真實的解釋,她就是怕以後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我儘量用這樣的詞來形容,我怕傷害這個人物的身影,在她看來,不識字這樣的事實比終身監禁更加令她感到難受,她只是取了後者而已,僅此而已。

或許,有人會覺得那個寫書的女子在這裡看來一點都不人道,而漢娜卻誠實的有點可悲,她只知道自己的職責,的確也是,她不覺得她堅守她的職責有什麼錯誤,很多時候,我們經常看到兩方面的無奈,就像深陷戰爭的雙方士兵,事實上誰也不能指責他們什麼,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則去辦自己的事情罷了,而那個女子也只是對一個當時的參與者發泄一些憎恨罷了,可以看到,當幾十年後,麥克去美國拜訪她的時候,她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說原諒,那種恨意依然存在,但是人生的經歷應當使她明白了各自的無奈,所以她選擇留下了那個罐子卻拒絕了那些錢,這也是一個取捨。

而這裡,麥克也出現了一次抉擇,我看到這裡很迷惑,到底是什麼讓他放棄了拯救漢娜的唯一一次機會,或許人真的會變的,他已經從那個眼中帶著清澈,帶著迷戀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帶著憂鬱的,氣質獨特的男子,但是什麼令他放棄了呢,是害怕以後他會在別人眼裡變得不一樣?是已經反思漢娜與他那段短暫而畸形的愛戀?他怔怔的看著監獄的壞境,我不敢確信他到底看到了漢娜,那個曾今令他魂牽夢繞的女人,但是這一陣佇立之後,他放棄了這次對漢娜的救贖,然後去學校和那個女孩瘋狂了一晚,接著一個人呆呆地苦痛,這是事實,剛才我隱隱抓住了思緒,但是現在又在眨眼間溜之而去了。

隨著一段蒙太奇的平行鏡頭,打扮整齊的麥克最終是心事重重的看完了對漢娜的宣判,然後這裡出現了一個幾十年的留白,中年的麥克伴著隆隆的火車開動聲帶著年幼的女兒回到了他的家鄉,在這裡,一場朗讀開始了,他開始為漢娜寄去自己朗讀錄音的磁帶,在看守所的漢娜因為磁帶幾乎是像煥發了第二次生命一樣,羞怯的她因為這個去看守所的借書處借了那本《一個帶著小狗的女人》,然後僅依靠著朗讀,自己慢慢學會了閱讀,當看到她寫給麥克的拿第一封短短的信時,我心中真的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無法形容,酸澀,欣喜,疑惑更多的感慨,都揉在一起。

漢娜被監禁了20xx年,這個我不想都不敢想的時間,看守所所長說,“現代的外面世界對於漢娜來說實在太恐怖了。”這裡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摩根弗里曼說的那句話,“監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一開始你厭惡它,憎恨他,然後慢慢的習慣它,知道你再也離不開它。”我不曉得漢娜最後的自殺到底有沒有這種因素,抑或是她再次看到麥克,已經感受到麥克已經完全不是那個時代的他了,還或者,她不願意給麥克添任何的麻煩,還是她有愧於心?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漢娜就這樣死了,最後只留下麥克對他女兒的講述,“她是一個幫過我的女人。”這樣的楓葉飄落般的結局,只帶著一點風乾的淡淡的情愫。

生死朗讀觀後感篇3

好久都沒有看到這么令人感動的電影了,一輩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場夢,始終都沒有醒過來。

分手之後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難被打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就很難被觸摸到,心變得很麻木,世俗,以為不會有什麼感情再讓我覺得美好,可是當我對著電腦螢幕淚流滿面的時候,我承認我錯了。

邁克在十六歲的時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卻成了他這一輩子的劫難,如果他沒有遇到她,或許會有很輝煌的人生,可是命運就是命運,他掌管著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邁克眼中的淚水,證明了他對漢娜的感情,而之前我還一直都還懷疑他,之後的二十年裡面,即使是有了女兒,那段感情也令他難以忘懷,為什麼我們懵懂的初戀不會對我們產生那么持久和深遠的影響呢?是我們世俗么?還是邁克專一漢娜迷人?……

邁克堅持給她錄的磁帶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個文盲會為了跟他聯繫學習英語,我現在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邁克去見漢娜的時候要故意表現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經在郊外給她布置好住處,甚至是安頓好了他們的未來,一切就等待出獄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帶讓她堅持,又是他的冷漠讓她放棄……

愛情、原來有這么偉大的力量…多少人會說,這樣子刻骨銘心的愛情,一輩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幾個人有資格擁有呢?因為太在乎愛情之外的東西,因此注定錯過…唯美的愛情才會那么稀少那么痛徹心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