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3篇

看電影《舌尖上的新年》真是一種“折磨人”的體驗,它就好比是一種類似於冷暴力的殘酷刑罰,讓你獨自坐在影院內,看著大銀幕上那些無比誘人的美食,在不停地調戲著你的味蕾,讓你身體中的饞蟲輪番對你進行攻擊,而且時間長達90分鐘。下面是有看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歡迎參閱。

看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篇一:

包場般地看完了《舌尖上的新年》,走出放映廳的時候工作人員問我:“紀錄片吧,好看嗎?”我答好看,然而也不僅是好看,更是好聽、好吃。從前在電影院看《海洋》的時候,因為年紀小還覺得略乏味,這次卻看得個值回票價、齒頰生香。

之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都是在電腦上看的,這回將紀錄片搬上大銀幕,攝製團隊也著實在畫面和鏡頭上花了心思。譬如製作松肉扣時的延時攝影、烹製燒鵝時與武術格鬥的蒙太奇等,立馬有了電影感和非常棒的觀影體驗。最愛的還是鰱魚凍融化在熱米飯上的特寫:晶瑩的肉凍逐漸化開,湯汁緩緩滲透到米飯中,在飽滿的米粒上裹一層油亮鮮香,甚至仿佛能聞到混雜著米香與魚味的氣味——非大銀幕不能體會這奪人呼吸的美,我看得都忘了吃東西。

這次的主題是“新年”,內容也圍繞著從年三十備年貨開始到正月十五最後一頓宴席,將東南西北各地的新年美食統統包羅。紅蟳米糕、柚子釀、生醃鹹膏蟹、陳樓糖瓜、紅龜粿、九大簋、七件子,“膨大豐盈、繁盛多樣”,有聲有色有味有故事(其中用繩子切割糖瓜時發出的“啵”的一聲真是萌壞我,捋順的麥芽糖簡直像Rapunzel的頭髮一樣順滑泛金光),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把新年的美味展現給我們。

在我看來,如果有什麼不足,那就是有年的美味,卻缺乏年的味道,或者說氣息。《舌尖上的新年》照慣例將一種種美味串成片,然而在講述時,卻有些游離。發壓歲錢、備年貨、放鞭炮和祠堂盛宴時你能看到“年”,其他時候似乎與《舌尖上的中國》講述個人故事並無差別。或許我是在期待一種屬於新年的熱鬧感吧。有一段配樂很有年味,點個讚。不過說起來,這部片子的核心,與其說是感懷新年帶來的團圓,不如說是感慨年味、新年傳統的即將逝去,農耕年代祭儀的漸行漸遠,只有特定的年節可以看到,所以缺乏一些熱鬧感倒也說得過去。

在片尾,所有美食製作者名列其上,還留有一句“感謝所有幫助我們的人”。看得見製作組的誠意與辛苦,這也確是一部好作品,感謝為我們帶來此篇的製作組,新年快樂。

看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篇二:

味覺是天生的,生養自己的那一方土地決定了味蕾一生的牽絆,北方產麥,所以北方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忘不了麵食給人帶來的厚重與踏實,川渝善辣,所以巴蜀人不管走遍天涯都忘不了辣椒帶給人的熱烈與濃情,吳楚嗜甜,所以蘇杭人在山在水都能用甜味調和出精巧和柔情,西北邊塞、絲竹桂滇、蒼茫西北、壯闊草原,中國太大,離鄉的遊子太多,太多辛勞、收穫、歡笑、憂傷,生長在哪裡,味蕾就紮根在哪裡,白雲蒼狗還是安土重遷,只有味覺會深植於心,提醒著哪裡才是你的根。《舌尖》把這些都糅合進了食譜里,每個菜譜就是一個自己。

“年”是中國社會一個全民性的重要節目,是每箇中國人的生命刻度,時至如今,這個日子已經不僅是一個節日,已經升華成了中國人的一種宗教信仰。家庭觀念,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道德基礎,中國人相信血脈傳承,血濃於水,所以親情是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世俗宗教,“年”,就是維繫這種宗教的一種神聖的儀式。我小時候覺得過年真是是天大的事情,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奶奶就忙得腳不點地,平時買肉買菜都按斤買,到了這一天賣豆腐的推著豆腐車到家裡來,一買買上三車的豆腐,豬肉牛肉也要以十斤為計量單位,青菜更不必說。

打掃屋院,曬衣曬被,擺上供桌請灶王。臘月二十六炸菜,炸菜的種類也是眼花繚亂,各色葷素丸子、五花肉、豆腐箱、黃薯、蘑菇,留存備用年後宴客,可以吃到年十五。做酥鍋,排骨、帶魚、蓮藕、海帶、花生加大料悶燉入味,放上一夜,成果凍狀,撈一點就是一盤菜,類似於片中出現的松皮扣。年三十下午要準備上包餃子的餡料,天黑前祭祖,三十晚上看完春節晚會上凌晨三點從床上被拎起來吃年夜飯。我奶奶是個體面的人,很能幹,過年雖然忙碌,但井井有條,沸騰而熱烈,喧鬧而幸福。這種對過年的期待一直到奶奶世,我忽然變得多愁善感,從那開始春節於我來說就不過是個平常的節日了。

《舌尖》成功不只是單純展現中國美食的原因,更多的是在食物的背後蘊藏了一種鄉愁。落葉歸根,濃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大多數片中的民間掌勺者都是長輩,打年糕蒸花捲,釀魚煮雞,等著兒女的歸來,時間的流逝像一隻箭,不可回頭,總有一天,老人會離開我們,我們也會有兒女,很怕還沒有學會把這些味道留住,那些把味道植根給我們的人已經不在了。血脈斷了,廚藝的傳承便日漸式微。《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引力巨大,第二部因為珠玉在前,稍顯後坐力不足。第三部或者說番外篇《舌尖上的新年》放在春節檔上映,因為樹立了一個鮮明主題,客群群體基數寬泛,瞄準“合家歡”定位打了一個安全牌。縱觀三部,拍攝技術方面每況愈進,畫面飽和豐滿度和鏡頭的精緻性都在不斷進步,但敘事性從始貫終,無明顯的調整。專業性來講,烹飪再現的過程沒有讓人失望,尤其在表現蘇州七件子、平樂松皮扣等菜品上畫面表現感很足,隔著螢幕能讓人食指大動。

但我始終有種不解,中國幅員遼闊,美食地圖更是不勝枚舉,在拍攝滬粵江浙時,鏡頭運用張力比較足,給人一種膾不厭精的感覺,但一拍到北方就是黃土高坡大遠景,華東農村,西北孤鎮,不知是編劇是因為給北方的定位是淳樸落後而故意為之還是一種思維定式。在八大菜系當中,魯菜地位舉足輕重,但《舌尖》三部中總共只有兩次提到山東,一次是臨沂的煎餅卷大蔥,一次是萊蕪糖瓜(《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時曾講到過潮汕糖蔥,與萊蕪糖瓜殊途同歸,因此萊蕪糖瓜這次並未突出其鮮明特點),存在地域誤導。

看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篇三:

看電影《舌尖上的新年》真是一種“折磨人”的體驗,它就好比是一種類似於冷暴力的殘酷刑罰,讓你獨自坐在影院內,看著大銀幕上那些無比誘人的美食,在不停地調戲著你的味蕾,讓你身體中的饞蟲輪番對你進行攻擊,而且時間長達90分鐘。

相信,大部分的中國老百姓都看過之前央視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並且深深地被其中展現美食的製作方式,食材的選取,甚至是廚娘的烹飪技巧以及中國各地的民間美食所折服。它用極具誘惑力的表現形式將中華美食與地域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甚至是歷史傳承相互結合。而“製作精良”這四個字,應該是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觀眾對其最深刻的印象。

現如今這部由紀錄片原班人馬傾力打造的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今天正式公映了,可以說相比《舌尖上的中國》,電影是一部加長版,它用一部電影的容量、電影的手法、電影的鏡頭語言以及電影的講述模式,將其更有力度的且更適用於大銀幕放映的方式為觀眾全盤托出。

電影當然和紀錄片不同,因為它要有一個中心的主題,90分鐘的內容不能把故事帶散,需要前後統一地營造一個主題內容,這是一個核心,也是一部電影的靈魂。顯而易見,從這部電影《舌尖上的新年》的名字就能看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圍繞著“新年”來發散的。

農曆新年,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象徵著團聚、美好、祝福的一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是新年的起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而“舌尖”的團隊,恰恰是把中國人最在乎、最豐盛、最快樂的新年作為了電影創作的基礎,讓其成為一個命題,而電影中所有展現美食的內容全部圍繞著新年的主題一一呈現。真是既能調動觀眾的情感歸屬,回憶起自己家年夜飯的情景,又將中國人最精心、最富有情感、最傳統的對於新年美食的製作方式展現出來,高明!

“人情味”與“年味兒”是我在看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感觸最深的兩點。首先是“人情味兒”,在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中,似乎人情味兒變得越發的淡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相處,變得不再那么簡單質樸,太多的利益關係、人情關係,漸漸的稀疏了我們之間原本應該有的情感。這種微妙的情感上的缺失,甚至是已經影響到了許多家庭的美滿與和諧。而電影中恰恰是用了最單純的方式,用製作美食的手法將“人情味兒”這幾個字融入其中,帶著對家人的厚愛,帶著對長輩的恭敬,帶著對子女的期盼而親手烹飪出的美食,它是鮮活的且帶有情感的,所以,它也是無價的。

通常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大都市,工作的繁忙以及生活節奏的快速,常常讓我們沒有時間享受,沒有時間溝通,甚至是沒有時間陪伴家人。顯然過年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時機,可以讓我們的工作短暫的停歇,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稍顯平穩。但是近些年,我們會發現,過年時的“年味兒”似乎已經變淡,已經沒有小時候那般紅火與熱鬧,甚至是失去了傳統過年的意義。而《舌尖上的新年》它用極其包容的視角,極度豐滿的佳肴,極為讚嘆的技藝,讓我們重新感受著“年味兒”的到來,讓心中缺失已久的過年的美好夙願得以彌補。看完電影,回家過年似乎成為了一種心愿,貼心溫暖。

穿越祖國上下,橫跨大江南北,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創作團隊,他們的創作歷程值得我們欽佩,他們從最樸實,最具民間特色的美食開始找尋,不管是老百姓過年家中最傳統,最必不可少的新年大餐,還是飯店中烹飪過程複雜,食材講究的美味佳肴,他們都有涉及。而且在高清鏡頭表現力之下,將聲效與燈光相互結合,把美食從無到有的過程以及背後充滿了“人情味兒”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們邊看邊流著口水的感動著、欣賞著、眼饞著。

中華美食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幾千年的古代,到幾百年前的近代的傳承,我們自豪我們中國人慣有的傳統智慧的結晶,也感嘆我們傳承下來的手工技藝的超群,更嘆為觀止我們祖國的地域廣大,國泰民安的幸福。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就是將這份美滿幸福的人生用我們最難以抵抗的美食的形式為我們展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