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1500字的觀後感

《偷襲珍珠港》這部電影,描寫了二戰期間日軍突襲珍珠港的經過,既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又是一部悽美細膩的愛情片。那么看了偷襲珍珠港,你會寫1500字的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偷襲珍珠港1500字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偷襲珍珠港1500字的觀後感(一)

前段時間,我們班組織同學觀看了好萊塢大片《珍珠港》。這部電影,描寫了二戰期間日軍突襲珍珠港的經過,既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又是一部悽美細膩的愛情片。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間的兄弟之情令我們十分感動,從小到大,哥哥都在保護著弟弟,什麼東西都讓著弟弟,他們一起長大,又一起參軍,一起上戰場,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著。在弟弟的心目中,哥哥永遠都是自己的榜樣,是自己的至親,也是自己的依靠。我們深深體會到這種珍貴的情感。

影片中的愛情悽美感人,因為戰爭,相愛的人必須分開,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遙遠的英國,女主人公獨自留在了美國。然而最後回來的只有弟弟一個人,在悲痛欲絕中,弟弟的關懷感動了女主角,他們走在了一起。然而數月之後,大難不死的男主角又回來了,看到這種場面他無法接受,只好選擇離開,再次踏上去戰場的征程。兄弟再一次並肩作戰,他們放下彼此的恩怨,抗擊著,在緊要關頭,弟弟為了保護哥哥,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並祝願他和女主人公永遠幸福,兄弟間恩恩怨怨瞬間化為烏有。最後,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延續下去了。

從《珍珠港》中,我們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偷襲珍珠港1500字的觀後感(二)

《珍珠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以愛情為主線的影片。中間摻雜真人性、友情、政治、歷史,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重現了珍珠港事件的全過程,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啟發性。

看影片這天正是“一二·九”運動,走在校園裡到處都是“一二·九”,運動的宣傳教育活動,我就在想戰爭與和平的關係,而當看完《珍珠港》後,這種思緒一直圍繞著我,片尾雷夫,伊夫琳、小丹尼一家其樂融融,溫馨而和諧,完美的結局,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場浴血奮戰後的勝利,有喜悅、有激動、有疲憊、有平靜、有傷悲……而這種安詳、和諧、勝利是以犧牲為代價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軍傷亡慘重,遭受重創。美軍反攻日軍後,日本人民陷於痛苦與無助之中。最令我難忘的情節使美軍在偷襲日軍時,將日方曾贈送給美國的一枚象徵和平的勳章繫到了炸彈上,投向了日本國土。和平被炸彈炸掉了,引發了戰爭便無從談和平。人民都想要和平,但這需全人類共同的努力,同樣戰爭並不是一方可左右的。珍珠港在剎那間有一片祥和、平靜化為廢墟。當雨一樣的子彈從天而降的時候他所設取得並不僅僅是一條條生命,同時剝奪了人們的幸福,對和平的信仰。引起人們心中的憤恨。我向來不很喜歡美國,但公正的說,珍珠港事件之於美國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看到被炸後的珍珠港:血流成河、死傷人員無數。醫務人員緊張的急救,人們因求生欲而無力的掙扎與呼喊,充滿了無助與傷痛……我的心簡直在滴血,無辜的人們在毫不之情的狀況下被剝奪了本該屬於他們的東西。美軍因遭受重創想日軍反擊,一個靜謐而美麗的夜空便這樣被血染了。但終於那段日子過去了,我們邁進了今天的和平時代。今天的我們應珍惜這種用頭顱和鮮血換來的生活。在實現經濟、信息的全球化前實現和平全球化。

而另一方面影片中,雷夫、伊夫琳、丹尼之間的愛情、友情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雷夫並未因愛情而放棄友情,他為了保護丹尼而去了美國作志願飛行員。雷夫“死”後,伊夫琳心隨之死去,一個全新的伊夫琳開始了與丹尼的新生活,他們衝破道德輿論的壓力,伊夫琳在雷夫“死而復生”之時卻得知自己已有了丹尼的孩子,雖然她深愛著雷夫卻選擇了丹尼。三者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但他們的愛情確是理智的,他們並未成為愛情的俘虜,在國家需要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站了出來。

偷襲珍珠港1500字的觀後感(三)

《珍珠港》記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來打算寒假看,沒想到卻一直留在電腦裡面沒打開過,這已經是我的習慣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電影,說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頭來,每次回到學校電腦記憶體都是滿滿的,基本上沒看。

明天就開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課後就沒課了,下午百無聊賴,記起中午有個同學跟我講了一個《珍珠港》裡面的情節,突然就想,乾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襲珍珠港是二戰史上的重大事件,記得國中歷史課本上正文中介紹這個事件只是一帶而過,“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法西斯宣戰”,然後繼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紹了偷襲珍珠港的經過,無非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如何懈怠,日軍一舉將珍珠港摧毀之類的話。於是,在我的腦海中,珍珠港事件便僅僅是一個事件而已,只不過是日本在二戰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強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襲人家珍珠港,同時珍珠港對美國來說肯定也沒什麼影響,只不過惹惱了美國,美國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時也正合美國之意,因為在發了這么久戰爭財之後,也時候表態了。

然而,隨著生活經驗的慢慢積累與閱歷的增長,我慢慢明白並不是這么簡單了,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孫子兵法,即給孫子兵法中每一條作戰思想都配幾個古今中外的實例,有真刀真槍的冷兵器戰爭,有不是戰場但激烈如戰場的商戰,當然也有現代高科技戰,其中就有日軍偷襲珍珠港一戰,它是附在哪條軍事思想後已經不記得了,不過它讓我知道了“偷襲珍珠港”單純的從軍事上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襲而已。

在當時美國時時密切注視日軍一舉一動的背景下,在當時日本四處出兵疲於奔命,而美國則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日軍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幾個小時之類,美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在仔細看了二戰史之後,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軍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襲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不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國人,還在電報等方面誤導美國偵查部門,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襲擊美國本土而不被發現,可謂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卻輕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襲前夕,美國方面都還在說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這不能說是美軍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說日本太大膽了。

在劇中,日本人的嚴謹從他們的襲擊準備中又一次體現無疑,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既一舉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從而控制環太平洋的主動權(我小時候居然認為他們此舉毫無意義,只是頭腦發熱之舉,是置自己於強敵環伺之境的舉動),他們確實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人受的打擊之大,可能還超過了他們的預期(真沒想到,小日本當時的實力竟一致如斯),美國本土瀰漫著一股失敗的情緒,而劇中當羅斯福決定要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時,軍隊將領幾乎是全部反對的,可見當時日軍實力之強,而之後羅斯福拼盡全力說服軍隊實施的偷襲東京之戰,雖然在情感上振奮了美國必勝的信心,但是在戰略上和謀劃上,與偷襲珍珠港計畫相比就遜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過珍珠港之戰一舉打垮美國,然而時代最終證明他們錯了,正如劇中山本所說:“我怕的是這場戰爭恐怕會把這個巨人喚醒”。像這種非正義的戰爭勢將遭到挫折,劇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為和愛國情結,不禁又喚起了少年的豪氣,還有那雄渾大氣的電影鏇律,隨著你的感情波瀾起伏,在看到動情之時,不禁讓我們為之流淚。

戰爭,這個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在史書上往往只是幾句話就呆過,而其間的傷亡也往往只是幾個乾巴巴的數字。然而,當用電影的藝術手法將戰爭場面還原出來時,我們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當處於那種絕望無助的情形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種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種血肉橫飛的場面,也許我們永遠也忘不掉,而受戰爭之害的民眾的感受,我想我們是體會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後我們再也不用體會,因為這是人性毫無慈悲醜惡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後,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了兩顆核彈,造成成千上萬的傷亡,與南京大屠殺相比,日本也許並不值得我們同情,但對於受戰爭之苦的人民,他們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戰爭在我們的家園中絕跡,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