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文:空中的夙願

邵傳釗

今天是元宵節,我一個人來到了堵河廣場,一邊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一遍散著步,想起了蘇軾的那句“明月幾時有?”原來不曾想過我會像蘇軾一樣,獨自一人空對月,突然,一隻“螢火蟲”飛入了我和月亮之間。

我眼睛的焦距在改變,慢慢的把視線移動到這隻散發著與月亮不同光芒的“螢火蟲”身上,它散發的紅色的光芒,像星星一樣在空中秀著它明媚的雙眼,它們在慢慢的飛,不一會,好多隻的“螢火蟲”又飛進了我小小的眼眶。我伸手抓它,它卻在高高的月空中,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對著星星想: 你看見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了嗎?就在這時,一隻星星的光芒變大了,在那之後,那顆星星墜落了。

我忽然明白了,那並不是螢火蟲,也不是什麼星星而是“許願燈  ”,這個東西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又有什麼淵源呢?有什麼作用呢?又運用了怎樣的原理呢?這樣的一連串的問題在我心中悠然而生。

原來,許願燈又叫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信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在清代,安徽有個地方鬧土匪,村裡的人就是以天燈來告訴避難的農民,可以回家了,所以每年的元宵節,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由於現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不是用來求救,而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並且,孔明燈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產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開始時像不明飛行體,升到一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可見我當初把它當做星星是多么的天真。我也迫不及待的買了一個,來自己試試,我好不容易的把孔明燈放飛了,看著它隨風逐漸的升高,它不止是一個輕輕的、小小的孔明燈,它是我滿載希望的希望鳥,慢慢步入月亮上冷清的宮殿,靜靜的飄過那棵吳剛沒有砍倒的桂花樹,幽幽的問候完遠離了后羿的嫦娥,它朝著更高更遠的地方前進了。

那空中的夙願,你就是我在黑夜中的啟明星,你就是我的希望,你載著我沉沉的願望,是多么的吃力,但在這樣重要的一年,縱使你這樣的吃力,但我希望你永遠不會從空中墜落,跟我一起突破它。這一年,我們互相依隨。